賦能實體經濟系列|金融支持重點領域,有效提升服務質效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業的立足之本和初心使命。二十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因此,在當前我國全力以赴穩經濟大盤的總基調下,匯聚金融機構的力量顯然尤為重要。
事實上,為賦能實體經濟的穩增長,各大金融機構已然響應國家政策號召,以實際行動擔起社會責任,包括支持重點領域,抒困小微企業;推動綠色金融,探路可持續發展;服務三農,助力鄉村振興;健全資本市場建設、促進直接融資等。
在服務實體經濟的過程中,一些金融機構還應變克難、磨煉內功,運用科技手段提升質效,謀求業務轉型、產品創新和商業模式重塑,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和服務水平,并保持穩健的經營能力。
近期,《投資者網》推出《匯聚金融力量,賦能實體經濟》專題,透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具體措施和創新路徑,并詳解銀行、保險、券商、基金等各類金融機構推出的相關舉措及取得的實際成效。
澆灌重點領域,支持小微企業
作為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商業銀行一直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在穩經濟大盤的要求下,商業銀行積極作為,圍繞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持續發力,通過無還本續貸、貸款展期、調整還款方式、降低手續費等形式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中國銀監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人民幣貸款同比多增9192億元,銀行保險機構新增債券投資6.6萬億元,同比多增3.3萬億元。6月末,全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55.84萬億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21.77萬億元,同比增速22.6%,較各項貸款的平均增速高出11.69個百分點。綜合融資成本繼續下降。
近期,小微企業群體又迎來政策利好。11月14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財政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大對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支持力度的通知》(下稱《通知》),進一步加大對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支持力度,深入落實好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政策,助力穩住經濟大盤。
《通知》明確,對于2022年第四季度到期的、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暫時遇困的小微企業貸款(含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主經營性貸款,下同),還本付息日期原則上最長可延至2023年6月30日。延期貸款正常計息,免收罰息。
有專家建議,金融機構在堅持商業可持續和風險總體可控的情況下,可不斷完善考核激勵和業務流程,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加大對市場主體尤其是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的紓困解難力度,更好滿足實體經濟特別是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和企業的需求。
今年以來,各大銀行也紛紛行動起來,提升融資供給能力,擴大有效信貸投放。有統計顯示,根據財報信息,六大國有行前三季度合計新增人民幣貸款9.53萬億元,基礎設施、制造業、普惠小微、戰略新興產業、涉農等領域是信貸投放的重點。
股份制銀行也在發力對重點領域的金融支持。例如,廣發銀行上半年科技貸款、戰略新興產業貸款、綠色信貸分別較年初增長約30%、60%和55%。在助企紓困方面,該行上半年合計減免服務收費超15億元,為近1600戶普惠型小微企業延期還本付息43億元。此外,其策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普惠型涉農貸款余額較年初增長超12%。
作為民營銀行的代表,億聯銀行將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分布式架構、智能風體系等金融科技技術廣泛應用到產品中,形成了以“生意貸”“億微貸”“億企貸”等系列小微貸款產品。針對傳統農村金融問題,該行還推出線上農貸產品“億農貸”,為廣大農民帶來便捷的融資服務。
豐富產品供給,發揮保險保障功能
在服務實體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進程中,保險行業作為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的功能在不斷增強。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國內保險公司總資產接近27萬億元。
尤其是在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銀保監會也多次強調“保險姓保、回歸本源”,引導保險資金更好服務國家戰略,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11月8日,銀保監會曬出保險資金近十年發展成績單。數據顯示,保險資金通過債券、股票、股權、保險資管產品等方式,為實體經濟提供中長期資金支持,資金規模由2012年的4萬億元增加至2022年6月末的21.85萬億元,累計增長4.46倍。
業內人士認為,保險公司一方面要發揮保險保障功能,加大普惠型保險產品供給,積極構筑實體經濟的風險管理保障體系;另一方面,還應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服務綠色低碳轉型,將大體量、長久期的保險資金投向關鍵領域。
在服務實體經濟上,保險公司也在發揮著自身的資源稟賦。日前,中國人壽(601628)、中國人保(601319)、中國平安(601318)先后發布了關于服務實體經濟與民生保障的公告,三家上市險企累計投入逾10.2萬億元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和服務國家戰略。
中國平安公告顯示,截至今年9月末,公司綜合運用保險資金、銀行信貸及資產管理等金融資源,累計投入逾5.9萬億元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覆蓋能源、交通、水利等重大基建項目,護航“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規劃。
國華人壽同樣積極發揮保險長期資金特點和優勢,積極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對半導體、先進制造、綠色金融、醫療健康等國家大力發展的關鍵產業進行產業布局,參與投資實體企業數百家。
實際上,在盤活基礎設施存量資產方面,保險資金也發揮著積極作用。2021年底,銀保監會發布通知推動保險資金參與基礎設施REITs。今年5月,國務院印發的《扎實穩住經濟的一攬子政策措施》明確,鼓勵保險公司等發揮長期資金優勢,加大對水利、水運、公路、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項目的支持力度。
作為唯一總部位于橫琴粵澳深合區的壽險公司,橫琴人壽把各項工作融入到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中去全局謀劃和推動。公司重點投資基礎資產涉及粵港澳大灣區的公募REITs,大力支持大灣區的建設發展。
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優化資本市場資源配置
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資本市場功能,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拓寬直接融資渠道、為實體經濟注入更多“活水”,這需要券商充分發揮資本市場融資中介功能,暢通科技、資本和實體經濟的高水平循環。
來自中國證券業協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證券行業服務實體經濟融資2.7萬億元,引導金融資源流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全行業共服務171家企業實現境內首發上市,融資金額達到3119億元,同比增長45.78%。其中,在科創板首發上市的“硬科技”企業54家,融資1156億元;在創業板首發上市的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68家,融資871億元;在北交所首發上市的“專精特新”創新型中小企業19家,融資28.62億元。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上市企業家數占全市場的82.46%,融資金額占65.89%。
同時,證券公司承銷發行綠色公司債券(含ABS)906億元,同比增長34.94%;承銷發行鄉村振興債券120億元,同比增長3.52%,為綠色循環經濟發展、鄉村振興等注入強勁動力。
一些券商在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更多流向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承擔起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樞紐的角色。
例如,長城證券(002939)還將“雙碳”目標植入公司發展理念,以綠色金融特色業務服務實體經濟。
其推出的科創金融智慧生態平臺2.0,聚焦“雙碳”產業鏈、供應鏈、地方政府及金融機構,依托大數據平臺、產業知識圖譜工具、智能識別及精準協同等核心功能,為科創型中小企業提供以技術賦能為核心的產業綜合金融服務。
業內人士認為,券商要不斷發揮為實體經濟“輸血供氧”功能,為企業拓寬融資渠道、優化融資結構,通過股債融資、并購重組等方式全方位滿足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另外,要發揮“大投行”職責,為企業提供可以貫穿企業生命周期、全產業鏈的金融服務。
此外,基金行業也是推動我國居民財富增長、服務實體經濟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以產品創新為著力點,公募基金可以引導金融資源流向實體經濟,特別是流向具備增長潛力的創新產業。
有基金公司認為,作為專業的機構投資者,公募基金管理人具有專業的基本面分析和價值發現能力,會將資金更多地投向有發展潛力的績優上市公司,這有助于優化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能力,降低優質上市公司的融資杠桿,有效防范金融脫實向虛。同時,通過積極參與資本市場活動和公司治理,將助力提高上市公司的規范治理和整體質量,增強上市公司價值創造能力。
公募基金在改善科創類小企業融資環境,促進創新企業直接對接資本市場,以及服務創新企業中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不斷健全,公募基金行業也不斷創新,創設了聚焦不同市場的主題型基金。今年以來,服務中小創新企業的科創板主題基金、科創創業主題基金和北交所主題基金,以及拓寬社會資本投資渠道的公募REITs和致力于央企結構調整的區域性ETF產品等集中推出,發揮了資源配置的功能,凸顯公募基金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有基金業人士認為,展望未來,公募基金行業將秉建設資本市場之要,執服務實體經濟之本,堅守主業、強化專業、打造基業,堅定做好優秀公司的價值發現者、資本市場的有益建設者、實體經濟的長期投資者,著力打造多方互利共進的良好生態。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網站版權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CCPA各部門以及各分支機構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本站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前必須經本網站同意并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方可進行轉載使用,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的,請注明原文來源地址。如若產生糾紛,本網不承擔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更多>>- 先進制造業成為多地新年發力點 這十強城市占領先機2022-02-11
- 人民日報:制造業正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邁進2022-03-21
- 今年信貸增速目標超10% 銀行年報里的中國經濟2022-04-02
- 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 規模大體系全韌性強2022-07-27
- 增強經濟內驅力 讓市場主體過好日子2022-08-15
- 調優信貸結構支持實體經濟2022-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