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終身貢獻獎——廉慧珍
清華大學教授 廉慧珍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終身貢獻獎頒獎詞
這是一位大家熟知的先生,一位至今仍活躍在混凝土材料與工程領域的科學家。她在清華大學的教學和科研崗位上一直工作到退休。退休后她把課堂從清華大學搬到了社會、搬到了企業、搬到了工地。雖已是耄耋之年,卻從未停止過對科學真理的追求和傳播。她和吳中偉先生合著的《高性能混凝土》一書是中國混凝土研究著作中的經典。她像一根蠟燭,不停地燃燒自己,將自己50多年從事教學、科研和工程技術服務所積累的寶貴知識和經驗;她德高望重而不居高臨下,輕名利而重真理,不僅敢于批評不正確的學術觀點和行為,更難能可貴地是,她在總結自己一生科研的著作《求索與感悟》中,通過剖析自己的認知的局限甚至錯誤,為讀者答疑解惑;她的直率、真誠,她的睿智和激情,在她的講課、她的著作、她的工作中閃爍著光芒,將照亮無數熱愛混凝土事業的后人探索前行的道路。這就是清華大學廉慧珍先生,讓我們向她表示崇高的敬意!
廉慧珍:中國混凝土思想領域的常青樹
她德高望重卻從不居高臨下,她學富五車卻那么平易近人,她年逾八十卻依然不忘初心,她纖弱文靜卻常常膽識過人。與她交談,你從內心會發出“勝讀十年書”的感嘆;與她交往,你感受不到絲毫的暮氣,她的才氣、底氣、勇氣、靈氣、朝氣、銳氣、大氣都會令你深刻理解“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豐富內涵。
她就是清華大學教授廉慧珍。
2015年12月13日,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大會在成都隆重舉行。會議期間,大會為清華大學教授廉慧珍頒發了“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終身貢獻獎”,她是全行業首批獲得這個沉甸甸大獎的三位資深專家之一。這份實至名歸的榮譽充分表達了混凝土全行業對她的業績與奉獻之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尊重。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會長徐永模在親自題給廉慧珍的頒獎詞中寫道:“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發展和壯大,取得今天巨大的發展成績,離不開老一輩專家的勤謹耕耘和無私奉獻。這些老一輩專家是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事業的開拓者、建設者和守望者,他們淡泊名利,像一座座高聳的燈塔,燃燒著自己,照亮著熱愛混凝土和水泥制品事業的跟隨者。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決定為德高望重的廉慧珍教授授予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終身貢獻獎。”
2016年,正逢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成立90周年,學院將廉慧珍榮獲終身貢獻獎之事載入了學院的編年史冊。
享譽業界的學者
廉慧珍,1958年從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工業與民用房屋建筑專業畢業后,留校工作至1994年退休。因為工作的需要,廉慧珍與建筑材料和混凝土深深結緣的時間起步于1972年。她之所以選擇了建筑材料和混凝土這樣的“冷門”產業,是因為她看中了這門產業的朝陽性和巨大的市場發展空間。從那時候起,她就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情懷與使命感,與行業同苦同樂同行,為中國混凝土行業的發展與進步嘔心瀝血、披肝瀝膽了四十多年。
廉慧珍從上世紀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即開始研究高強混凝土,先后承擔過海軍后勤部的高強混凝土(C1000)、北部灣海上“采油平臺高強流態混凝土”、茂名石油公司委托“頁巖灰用于高強流態混凝土”等科研任務,還參加過當時國家建材部框架輕板裝配式建筑體系的開發項目。80年代完成了有關沸石巖作用機理和水泥漿漿體微結構的兩個科學基金項目,并承擔“七五”和“八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專題,研究燃煤脫硫廢渣的利用,中試產品用于北京八達嶺纜車索道支柱錨桿錨固、北京亞運會自行車訓練場跑道不裂面層和宜昌市剛性防水屋面與城市道路等多項工程,并與吳中偉共同指導一名博士生完成了膨脹劑材料設計模式和結構構型的研究,和課題組一起受到國家科委、計委和財政部的聯合表彰。“燃煤固硫渣制水泥”獲得國家教委、國家環保局、中國科學院頒發的國家“七五”科技攻關重大成果表彰得以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
值得記入中國混凝土發展史的一件事情是,上世紀90年代初,她和吳中偉院士一起,最早在中國介紹高性能混凝土,并和同事們一起致力于宣傳、推廣和工程指導工作。退休后她承擔過多項高強混凝土和高性能混凝土配制與施工的指導任務,并先后結合施工單位合作進行過自密實混凝土、合成纖維混凝土、大體積混凝土的研究和施工。在深圳地鐵一期工程中,她開創性地使用低水泥用量混凝土,滿足了由腐蝕性介質的環境中耐久性設計要求,指導攪拌站參與施工中的裂縫控制,取得顯著效果。
據粗略統計,自改革開放以來,廉慧珍發表論文100余篇,出版過《建筑材料化學》、《建筑材料》、《土木工程材料》、《建筑材料物相研究基礎》《求索與感悟—我的論文評選》等著作,與吳中偉院士合作出版的《高性能混凝土》是國內同類書中最具有特色的專著,此專著獲得國家科學技術學術著作出版基金的資助,并獲國家科技圖書獎。
追求真理的智者
廉慧珍是中國混凝土行業的智者,是對混凝土“道”、“術”皆精通的哲人,她還是我國混凝土行業的思想家,是中國混凝土這片江湖上不可多遇的高人。她境界高遠,眼界前衛,一直在密切地關注我國混凝土行業發展前沿主要的思想潮動,洞若觀火。她堅持獨立思考,對行業發展方向中最關鍵的問題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一旦發現偏差與謬誤,她會以極大的勇氣挺身而出,發出自己的聲音。她所有獨到的認識都來自于深度的思考,而她所有的思考與實踐都是為一個目標:追求真理,堅持真理。
由廉慧珍撰寫的《求索與感悟》一書,2015年由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出版。中國硅酸鹽學會理事長、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會長徐永模為本書作序。
“這是一本內容之豐富、時間跨度之大的在我國混凝土材料學科與工程技術領域前所未有的專著。”(徐永模語)廉慧珍作為一位跨混凝土材料、結構與工程技術領域的大師級專家,在著作中深入淺出、答疑解惑、誨人不倦,向讀者傳授了她近半個世紀從事教學、科研和工程技術服務所積累的寶貴知識和經驗。
從這本書的字里行間,每個讀者都能觸摸到廉慧珍40余年專業工作獨立的見解和智慧。每一篇文章都觀點鮮明,每一個階段她都坦誠反思,讀者在學習廉慧珍學術與思維的同時,還能從每一篇論文中縱觀到我國建材行業半個世紀來的發展概況,其中闡述的道理和方法具有很高的參考、借鑒價值,具有前瞻性,對當前和未來科技研究及學科的發展都有很大的啟發,值得各行業的人士閱讀和學習。
本書縱貫廉慧珍的學習經歷、畢業后從業的輾轉、教學與科研的過程,以及退休后在工程實踐中的研究和思考。書中應用對立統一、量變到質變、內因與外因等關系等哲學思想,建立科學研究的思維方法和觀念。作為站在中國混凝土發展前沿的大師,廉慧珍在書中指出:混凝土是一種用看似簡單工藝制作的高度復雜的混沌體系。從材料到結構,從實驗室到工程,所涉及的學科領域、工程結構、環境條件以及非技術性因素非常之多。因此,混凝土行業的科研工作者必須具備多學科跨學科的知識、對技術和工程問題的通識能力,才能準確地發現問題、認識問題,制定科學合理的研究方法。這些深刻的認知,對不斷拓寬讀者的眼界與境界會有深度的啟示。
這本83萬字的專著,包括“走出初級階段研究的過程”、“想創新,就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對高性能混凝土的理解、推廣和反思”、“思維方法與觀念的轉變比技術更重要”四個部分,共選擇54篇有代表性的學術與科技論文,所介紹的研究工作,從微觀結構到宏觀性能,從普通混凝土到高性能混凝土,從膠凝材料到混凝土結構,從結構設計、材料設計到工程施工,從混凝土學科發展的歷史沿革到今天的知識體系,對問題的分析深入淺出、廣征博引,能不斷拓展讀者的眼界和深度。
有人說這是一本混凝土的教科書,作為師者,廉慧珍釋疑解惑授業,娓娓道來,誨人不倦。在書中,不僅建立基本概念,也著力介紹了一些廣為流傳的概念如“高性能混凝土”的沿革與由來。有人說這是一本嚴肅嚴謹的學術著作。作為學者,廉慧珍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充滿了對混凝土學術的敬畏。在書的后部,她還提出了許多目前尚未答案的重要的學術和技術問題,為后人攀登學術高峰和解決工程問題指出了方向,留下了路標。還有人說這是一本方法論,本書應用對立統一、量變到質變、否定之否定、內因與外因等著名的哲學思想,建立起了科學研究的思維方法和理念。廉慧珍最著名的論斷是:“正確的技術決策取決于正確的觀念,正確的觀念取決于正確的思維方法。”“存在的不一定都合理;外國的不一定都先進;專家和權威不一定都正確。”她在書中詳述了思維方法與觀念比技術更重要的道理。正如徐永模所言:“分析了什么是分解論研究方法,什么是整體論研究方法,什么是系統論研究方法。她以自己的深刻感悟為后人再攀高峰提供了巨人的肩膀。”
德高望重的尊者
廉慧珍之所以受人尊重,是業內外的人都看到她不為名利、不計得失地為混凝土產業攻堅克難、鼓與呼,為改變混凝土在產業鏈上的弱勢地位獻計獻策。她著書撰文,立德立言。追求真理,她義無反顧;爭辨是非,她無懼無畏,她是一個渾身充滿正能量的尊者。正是在大量的工程實踐中,廉慧珍越來越發現,影響混凝土最終質量的因素實在太復雜。因此,近十年來,她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從根本上對混凝土材料、混凝土工程以及混凝土結構進行思考與探索。
如對“高性能混凝土”的定義,廉慧珍強調“關于高性能混凝土的定義目前還存在一些爭論。現在很多國家已不再使用這個術語;英國著名混凝土專家A.Neville在他的著作《混凝土的性能(Properties of Concrete)》第四版中說:“高性能混凝土一詞帶有廣告色彩,過去美國叫做高強混凝土。”日本曾在本世紀初將“HPC(高性能混凝土)”改稱為“HQC(高質量混凝土)”。其實,高性能混凝土并不是一個品種,而是對這個行業的一個質量要求,不是由攪拌站能配出來的,任何混凝土只要不在工程中經過時間和環境的考驗,都不能下結論是否“高性能”。“高性能混凝土以耐久性為設計目標”是一個質量要求和原則,實際上就像人的壽命不能計算預測一樣,混凝土的使用壽命也不能真正預測。”正是她的這些如雷貫耳的話語和她的這種孜孜不倦的教誨,才使很多人認知了“高性能混凝土”概念的核心與本質。
如對近年來普遍令人憂心的混凝土質量問題,她說,預拌混凝土存在工程質量問題,主要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個生產關系和管理體制的問題,觀念的問題。而生產關系問題的本質是傷筋動骨的利益問題,管理體制和生產關系有關,都需要轉變觀念。預拌混凝土的上、下游對現代混凝土認知的誤區嚴重影響著混凝土工程的質量。傳統觀念認為,混凝土的強度受制于水泥強度。其實,現代混凝土并不需要水泥強度有多高,因為有了高效減水劑,可以使混凝土的水膠比低于檢測水泥所用的固定水灰比,用32.5這樣的低強度等級水泥也能生產出C60、C80高強度的預拌混凝土。但是作為混凝土原材料的水泥和砂石骨料的生產者,卻仍認為是他們主宰了混凝土的強度,未能按混凝土的要求提供現代混凝土所需要的原材料;作為與混凝土拌和物配套的成型工藝實施者的施工單位,混凝土知識陳舊,現代意識貧乏,誤把攪拌站供應的、需要后續成型工藝精心加工的拌和物當成一般商品,以為拌和物質量就是混凝土最終質量,對成型工藝的各環節都簡單化地對待。誰都知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臭雞蛋做不成高級蛋糕”;但是再高級的優質配料也需要專業廚師的技巧才能做出美味。
又如她十分關心的水泥與混凝土生產關系變革再造的前景,認為混凝土材料不是最終產品,其最終產品是通過規范化的工藝制成的結構構件。混凝土工程是包括選擇和控制原材料,經過試配、生產、運送,直到澆筑、振搗、收面、養護(控制溫度和濕度)至指定齡期的全過程,完成最終產品的是混凝土工程。其中澆筑、振搗、收面、養護是混凝土工程中影響最終產品質量的關鍵工藝。脫離此關鍵工藝的混凝土拌和物不能保證最終產品的質量。當前混凝土工程已被分離到不同行業,由不懂混凝土的人帶有強制性地向混凝土供應原材料,生產出的混凝土拌和物又交給更加不懂混凝土的人去完成最終產品,信息不對稱造成各方職責無法到位,難以確定混凝土工程的責任者。出現質量問題時,必然糾紛不止。
當下這種水泥-混凝土-施工的生產關系已經阻礙了混凝土工程技術和建設的健康發展,造成能源、資源的浪費和對環境的沖擊,改革是必需的。廉教授認為,無論是水泥企業還是混凝土攪拌站牽頭再造產業鏈,其原則是兩條:一是按混凝土性能的需求生產水泥,二是按混凝土的標準進行檢驗。
再如近一年多來,她化費了很大的精力在研究“新常態下混凝土行業發展和工程技術研究的方向”,提出對新常態正能量的理解。認為“新常態”就是新經濟和生產發展的正常狀態。現在進入“新常態”,這是歷史的必然規律。
她提出新常態下水泥、混凝土行業發展的方向,就是堅持“供給側改革”。要把“用自己的產品找用戶”那件經營產品的理念,轉變為“按用戶的真實需要開發新產品”的經營用戶的理念,而目標則是方便用戶,讓用戶滿意,以達到共贏,發展社會經濟。水泥和混凝土之間關系的真正一體化是:并購混凝土后,打亂生產線,“重新洗牌”,把混凝土試配和生產作為一個或兩個車間,納入整個生產線。預拌混凝土作為工程建設施工方的供給側,同樣存在供給側改革的問題,當前主要問題也是產能過剩。我國現有預拌混凝土攪拌站8000多個,過剩至少一半,淘汰是必須和必然的。那些原本勉強進入混凝土行業的攪拌站,應當調整心態,捕捉其他機會,盡早自動退出是較好的出路;有發展條件的,做好企業,才能避免被淘汰。實現三位一體混凝土工程則是一體化的水泥—混凝土面對工程建設的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需要創新,不僅技術、產品要創新,生產關系、產業結構也要創新,需要準確把握新常態下混凝土工程技術研究的方向。
2015年以來,水泥行業與混凝土行業共同聚集的熱點是“關于取消32.5水泥”的觀點。對此,廉教授也旗幟鮮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觀念與見解。她認為,水泥及其混凝土(包括無粗骨料的混凝土—砂漿)的強度主要取決于成型所用的水膠比。水泥標準規定采用固定水膠比0.5在試件養護28天檢測強度,應當叫做標稱強度(因為檢測方法不同時的結果沒有可比性)。混合材對漿體強度的貢獻隨水膠比下降而提高的幅度比純水泥的大,齡期越長越大。這就是按現行標準檢測混合材水泥標稱強度低的原因。現代混凝土普遍使用高效減水劑,使得混凝土水膠比可以降低到0.5以下,這就是低強度水泥能做高強度混凝土的原因。對于混凝土,水泥標稱強度已不再重要。當前,世界上都在為降低能耗和碳排放、消納工業廢棄物而努力創造條件。而我國水泥界卻要反其道而行之,把自身過剩的低質量熟料賣給那些只想賺錢又不懂水泥的作坊式粉磨站,使混合材水泥做成了質量無法控制的地步,水泥企業難推其責。現在反而要求取消水泥中的混合材,是否應當做些反思了?混合材水泥“質量”問題不在于混合材而是使用技術落后和質量監控乏力。
廉教授說,現在為了應對去產能的任務,拿混合材水泥開刀,只能說是因噎廢食。因為產能過剩的本質是熟料過剩。1997年我國水泥產量為5.7億噸(低估熟料約3.5億噸),按當時規劃,到2010年將達8億噸,已故吳中偉先生建議維持當時熟料的產量,而代之以50%的混合材,既能滿足建設對水泥的需求,又能降低CO2的排放。但是不斷有新的水泥生產線投產,到2010年我國水泥產量達到了18.8億噸,超過了規劃的2.3倍。工業廢棄物資源化,是必然的趨勢,水泥工業責無旁貸。無論從水泥行業自身利益還是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求來看,都不能簡單地放棄混合材,必須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當機立斷,削減過剩的熟料,水泥產業才能有新的發展高度。
這就是廉慧珍教授,一位剛直不阿的行業脊梁式的播火者,一位勇立潮頭躬身拉纖的孺子牛。
廉慧珍真誠地對記者說,“一定要低調、質樸,一定不能夸大其詞。我就是運氣好,遇到了國家大發展的時代,遇到了清華大學這樣的母校,遇到了建材與混凝土飛躍進步的機遇,遇到了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提供的平臺,還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學生、同事、同仁和朋友,正是因為有這些環境與條件,才有了我今天這些工作成績。”
回望中國混凝土這片百年一遇的溫潤沃土,上面有茂密的草木花樹,但也有更加亮眼的參天大樹。正是這些參天大樹連成的天際線和草木花樹一起拱起了中國混凝土在全球同業中的海拔高度。
廉慧珍,正是這片參天大樹中挺拔高聳的那一棵。
(原文見《混凝土世界》2016年04期 P31-34)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網站版權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CCPA各部門以及各分支機構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本站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前必須經本網站同意并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方可進行轉載使用,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的,請注明原文來源地址。如若產生糾紛,本網不承擔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