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提速 中企赴外融資熱情高漲
資本市場國際化步伐持續加快,“請進來”和“走出去”力度不斷提升。今年以來,隨著中國經濟整體恢復好轉,外資保持流入A股態勢。與此同時,境內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越來越多的中企赴外融資。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在經濟穩健發展的背景下,中國資本市場是外資機構進行資產配置的較好選擇,這里不僅有高質量的上市公司,而且有豐富的指數投資工具、ETF基金等可供外資機構選擇。長期來看,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和資本市場高水平對外開放,將為境內外各類機構投資者提供優質的投資機會。
外資持續流入A股市場
我國持續推進對外開放,今年以來,外資保持流入A股態勢,1~5月份通過滬深股通凈流入達1700億元,近5年外資通過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RQFII)及深股通持有創業板股票市值增長超過11倍。
深交所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深市QFII、RQFII及深股通投資者交易金額占比約9.5%,是5年前的3.4倍,越來越多的國際投資者參與投資深交所市場。
對不少外資機構而言,看好中國資本市場主要基于中國經濟基本面和增長潛力。景順集團大中華、東南亞及韓國區行政總裁潘新江在2023全球投資者大會上表示,中國經濟是亞太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中國的投資機遇廣泛,這是境外投資者的共識,在很多領域都看到了增長潛力。
今年以來,穩經濟政策效果持續顯現,多項經濟指標回升向好,經濟運行整體呈現企穩回升態勢。從4月份來看,主要生產需求指標同比增速回升明顯,生產供給繼續好轉,外貿韌性持續顯現,發展新動能繼續壯大,經濟運行延續恢復向好態勢。
5月份聯合國發布的《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也將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從年初預測的4.8%上調至5.3%,彰顯了國際市場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的信心。
制度型開放漸入佳境
外資機構愿意來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資本市場持續優化的投資環境、制度型對外開放漸入佳境。近幾年來,證監會推進資本市場雙向開放,全面放開行業機構外資持股占比,不斷深化境內外資本市場互聯互通,吸引了更多的外資機構不斷涌入。
一方面,證監會不斷完善企業境外上市監管制度,保持境外上市渠道暢通,更好支持企業依法合規到境外上市。同時,優化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機制,將“滬倫通”機制境內拓展至深交所,境外拓展至瑞士和德國。截至目前,已有18家境內上市公司在英國、瑞士發行全球存托憑證(GDR)。 另一方面,大幅放寬證券基金期貨行業開放,不斷提升外資機構來華展業便利度,目前,已有星展銀行、摩根大通、野村等19家外資控股或全資證券基金期貨公司獲批,渣打銀行等3家外資銀行在華子行獲得基金托管資格。
另外,A股已納入明晟(MSCI)、富時羅素、標普道瓊斯等國際指數,納入比例不斷提升。中日、中新、深港、滬港ETF互通相繼開通,已合計推出20只ETF互通產品。期貨期權特定品種開放持續擴大,已向合格境外投資者新增開放46個商品期貨、商品期權及股指期權品種,原油、鐵礦石、PTA、20號膠等23個期貨期權品種相繼納入特定品種,引入境外交易者參與。
楊德龍表示,我國股市和債市規模均已位列世界第二,A股上市公司已突破5000家,如此龐大的資產盤子,需要在更加開放的環境下配置資源,提升效率。加快融入全球金融體系,既可以引入海外中長期資金來降低市場波動,便利國內企業多元化融資、降低資金成本;也能夠推動國內金融機構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經受風雨歷練、提升核心競爭力,推動科技創新和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中國企業加速“走出去”
境內企業境外發行上市備案新規3月31日的落地實施,激發了境內企業“走出去”的熱情。證監會最新公開的信息顯示,截至6月1日,今年已有43家擬IPO企業遞交備案材料,其中6家計劃赴納斯達克上市,其余均為擬赴港交所上市。
同時,首批2家企業已完成備案。證監會5月30日對知行汽車、十月稻田境外發行上市及“全流通”備案信息予以確認。
“境外上市是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支持企業融入全球化發展、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積極意義。”楊德龍表示,政策落地后,中企赴美上市潮將再次到來,一些過去持觀望態度的擬上市企業已開始行動。
不僅如此,GDR發行機制持續優化,也在引導優質公司“走出去”。6月2日,滬深交易所分別就修訂后的互聯互通存托憑證上市交易暫行辦法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擬明確GDR境內新增基礎股票上市條件及發行審核相關安排,并明確上市公司在籌劃及境外發行GDR階段的信息披露要求。今年以來已有十余家上市公司披露公告稱,擬赴瑞士、德國發行GDR。
記者了解到,證監會將會同有關部門加強調研分析和跟蹤評估,不斷將好經驗好做法轉化為更加完善的制度安排,并適時推動將管理試行辦法上升為行政法規,構建系統完備的境外上市監管法規制度體系,持續穩步推進資本市場制度型開放,以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網站版權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CCPA各部門以及各分支機構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本站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前必須經本網站同意并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方可進行轉載使用,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的,請注明原文來源地址。如若產生糾紛,本網不承擔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更多>>- 國資委:加大優質資產注入上市公司力度2022-05-19
- 定增回暖折射經濟企穩回升2022-08-29
- 發揮壓艙石作用 上半年超八成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盈利2022-09-26
- 進一步健全資本市場功能2022-12-05
- 錨定服務實體經濟 資本市場推進全面深化改革2022-12-29
- 資本市場助力創新驅動發展2023-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