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永江:以匠心守初心,以創新致未來
謝永江:
中共黨員,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員,鐵道建筑研究所工程材料事業部主任,“火車頭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領銜人,曾獲北京市勞動模范、首都勞動獎章等榮譽,獲茅以升鐵道科學技術獎、詹天佑鐵道科學技術獎成就獎等獎項。

金秋時節,剛從高原鐵路建設現場出差回來的謝永江,風塵仆仆拖著滿箱資料,一頭扎進辦公室,開始新一輪的科技攻關。
一片匠心,一份執著。入行38年來,謝永江完成了許多急難險重的任務,又好像只做了一件事——研究混凝土技術。
深學精研,永不止步。現任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員、鐵道建筑研究所工程材料事業部主任的他,始終將破解鐵路工程重大難題作為自己的科研課題,堅持把論文寫在祖國萬里鐵道線上,把科研成果應用在推動鐵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實踐中,用滿腔熱忱譜寫著科技報國的赤子之歌。
初心不改,創新超越,把不可能變為可能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句話放在謝永江身上頗為貼切。
20世紀末,占我國國土面積約1/8的西藏仍沒有鋪上一寸鋼軌。在青藏高原上建設一條經濟、快速以及全天候的鐵路大動脈,勢在必行。

“早在聽前輩們講述當年工作經歷的時候,‘一定要參與青藏鐵路建設’的種子就在我心里生了根。當機會到來時,我感覺前輩們的研究成果和自己多年的努力,就是在為這一刻做準備。”謝永江回憶道。
蒼茫雪域,巍峨昆侖。青藏鐵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穿越多年凍土地帶路段約547公里。凍土對季節溫度變化非常敏感,受熱融化下沉,遇冷則凍結膨脹,嚴重影響地基穩定性。為確保建筑工程安全穩定,設計單位提出“以橋代路”的穿越凍土區方案。
當時剛剛擔任鐵建所混凝土研究室主任的謝永江敏銳地意識到,要在多年凍土層上建橋,必然會在其中灌注混凝土。因此,如何調控混凝土的水化熱以確保多年凍土穩定,是工程必須破解的難題。
“困難意味著機遇,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把不可能變為可能。”2001年,謝永江帶領團隊建立了首個高原環境模擬實驗室,自行設計模擬試驗模型,反復開展凍土層混凝土澆筑試驗,成功研制出DZ系列、適應于鐵路不同混凝土結構部位現澆混凝土及蒸養混凝土專用外加劑,獲得了行業專家一致認可。

上高原,斗凍土!
為了盡快在施工現場找到適配混凝土的原材料,謝永江帶領團隊深入青藏鐵路沿線地區,頂風冒雪,不辭辛勞,仔細調查研究水泥、砂、石以及各種可利用的礦物摻和料料源品質。
“山路陡峭,累了就靠著石頭歇一會兒,餓了就啃口干糧繼續走。”回想起這些經歷,謝永江說,“那時候,大家都堅信技術上的小改進可以帶來工程施工的大突破。雖然很苦,但我們樂在其中。”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反復調試與驗證,謝永江和團隊成員終于研制出適用于多年凍土環境的耐久混凝土配方及施工工藝,成功破解了在保持多年凍土層不被破壞的情況下安全澆灌混凝土的技術難題,并將該技術在青藏鐵路全線推廣應用。青藏鐵路工程獲得200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耐久混凝土技術正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此后,謝永江踏上了研制、推廣不同鐵路高性能混凝土的艱難歷程。一個個技術難題,猶如一聲聲沖鋒號,激勵著這位混凝土專家不斷攀登科技高峰。
通過仔細查閱相關資料、虛心求教知名專家,謝永江和團隊成員精心設計出數百個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方案,并為此開展了不計其數的試驗研究,最后以20余件混凝土構件的結構試驗,驗證了高性能混凝土技術的先進性、可靠性及在鐵路行業大規模應用的可行性。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
從全國首條高寒高速鐵路哈大高鐵,到途經大風干旱地區的第一條高速鐵路蘭新高鐵;從世界首條環島高速鐵路海南環島高鐵,到世界上一次性建成里程最長、技術標準最高的高速鐵路京滬高鐵……在謝永江和團隊成員的不懈努力下,高性能混凝土技術被廣泛應用到我國高鐵工程中,推動高鐵混凝土應用量達6億多立方米,為中國高鐵技術持續領跑世界奠定了堅實基礎。

不畏艱辛,聚力攻堅,行于責任忠于熱愛
今年9月7日,隨著一列銀紅涂裝、配有印度尼西亞國寶級動物“科莫多龍”紋理圖案的雅萬高鐵動車組上線開行,中國高鐵“出海”迎來里程碑時刻。
“能為中國高鐵技術走出國門貢獻力量,我感到無比光榮!”謝永江十分激動。
雅萬高鐵是中國高鐵全系統、全要素、全產業鏈走出國門“第一單”。其中,高性能混凝土擔當了高鐵工程走出去的“先行官”。
2016年,雅萬高鐵開工在即,前方傳來急電——由于當地沒有在混凝土中使用礦物摻和料的經驗,施工單位無法配制出滿足中國標準的高性能混凝土。

臨危受命,全力以赴。擅長解決工程“棘手活”的謝永江勇擔重任。接到任務后,他立即帶隊前往印尼。為了尋找合適的礦物摻和料,他和團隊成員利用短暫的出國時間,翻閱了大量當地地質、環境資料,調研了印尼多個地區、島嶼,走訪了多家水泥廠、發電廠。白天,他們馬不停蹄地與印尼方一起開展調研溝通,晚上還要加班加點開展試驗。
經過兩個多月的日夜奮戰,他們終于在印尼爪哇島西部找到了合適的礦物摻和料,并配制出適用于當地高溫環境的高性能混凝土,用試驗數據告訴印尼方采用中國方案的必要性和可靠性,實現了中國高鐵高性能混凝土的“印尼化”。
“我熱愛鐵路工程材料事業,奉獻鐵路事業是職責所在,更是畢生理想。”謝永江說。

2017年4月8日夜間,辦公室電話鈴聲猛然響起,阻斷了謝永江準備回家休息的腳步。原來,彼時施工正酣的滬蘇通長江大橋深水區水下混凝土施工遭遇堵管難題,業內多位專家到現場未能破解,上級部門緊急致電,希望他去試試。
謝永江擲地有聲地回答:“堅決完成任務!”他火速召集團隊成員,研究分析可能造成現場堵管的原因,論證不同解決方案的可行性。隨后,他帶隊趕赴滬蘇通長江大橋建設現場。“狂風呼嘯,江水湍急。我們跨過搖晃的棧橋,爬上陡峭的灌注平臺,掌握了第一手資料。”謝永江說。
經過連日調查、試驗和研究,謝永江創新提出采用疏水性復合漿體作為水下混凝土隔水保護層,防止混凝土水下分散的技術方案,經反復修正與調整,形成了水下混凝土“盾殼法”密實成樁技術,得到施工單位認可,成功破解超深水區水下混凝土施工堵管難題,為滬蘇通長江大橋如期建成通車清除了障礙。

春風化雨,芬芳桃李,點點微光聚而成炬
走進鐵路工程建設單位,只要提起謝永江這個名字,大家都會豎起大拇指。
謝永江常說:“人才是一個單位事業發展的基礎,有了優秀的人,其他困難都不是事兒。”在搞好科研工作的同時,他十分重視人才培養,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積累的知識和成功經驗傳授給年輕人,并為他們成長成才創造機會、搭建平臺,鼓勵他們在實踐中建功立業。
“謝主任日常對我們要求非常嚴格。但在研究解決問題方案或面對我們的失誤時,他從來不把自己的意見強加于人,而是和我們一起直面問題、分析原因、探討解決方案,讓我們從內心深處有正視錯誤、改正錯誤的力量。”副研究員李書明說。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在謝永江的悉心指導與示范帶動下,工程材料事業部已從當初只有幾個人的小部門成長為上百人的鐵建所中堅力量。近兩年,團隊中有多名青年人才獲得國家級“萬人計劃”領軍人才、“百千萬人才”工程專業技術帶頭人、火車頭獎章等榮譽。
“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我想盡可能多地和大家交流分享經驗,一起為鐵路高質量發展作貢獻。”謝永江說。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網站版權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CCPA各部門以及各分支機構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本站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前必須經本網站同意并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方可進行轉載使用,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的,請注明原文來源地址。如若產生糾紛,本網不承擔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更多>>- 第十七屆詹天佑鐵道科學技術獎頒獎大會暨第二屆詹天佑科學技術發展論壇舉行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