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建設氣候適應型城市 實現城市安全運行和可持續發展
第二十八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將于11月30日在阿聯酋迪拜開幕,增強氣候變化適應能力建設是大會一項重要議題。
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我國一貫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持續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堅持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并重。2017年,我國啟動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探索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的路徑和模式。前不久,生態環境部、住房城鄉建設部等8部門聯合印發通知,將在全國范圍內遴選一批工作基礎好、預期示范帶動作用強的試點城市,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
氣候適應型城市要充分考慮氣候變化因素,采取趨利避害的有效適應行動,實現城市安全運行和可持續發展。
“以下路段可能發生積水,請路過市民注意……”10月11日凌晨,海南省海口市迎來大暴雨,市民提前收到城市內澇預警手機短信。早高峰到來前,交警已在易發生擁堵路口就位,水務部門在積水路段全力強排。當日11時15分,暴雨橙色預警轉為暴雨紅色預警,海口市各相關部門有序開展應急搶險工作,城市保持安全平穩運行。
海口屬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全年降雨量大且降雨集中,加上地勢平坦,易遭受洪、澇、潮的三重夾擊。“準確預報預警天氣變化是防災減災的基礎。”海口市氣象臺臺長介紹,2017年海口開展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以來,建成綜合氣象觀測體系,氣象預報已精確到1公里、逐小時更新,突發災害性天氣預警提前至15分鐘,24小時氣溫預報準確率超過90%、晴雨預報準確率達到85%。
2017年,我國啟動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按照地理位置和氣候特征,將全國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三類適應地區,根據不同的城市氣候風險、城市規模、城市功能等,將海南省海口市、陜西省西咸新區、浙江省麗水市等28個地區列入試點名單。
根據試點要求,海口編制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方案,不斷提升氣象預報預警能力,將適應氣候變化理念深度融入城市更新和改造中,全域推進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

海南省海口灣片區,休閑步道沿海灣鋪設,一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景象。康登淋攝(人民視覺)
氣候適應型城市,是什么樣的城市?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我國是對氣候變化最為敏感的國家之一,城市地區是氣候變化的高風險地區。”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研究員說,氣候適應型城市可以理解為“氣候韌性城市”。建設氣候適應型城市,就是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中充分考慮氣候變化因素,采取趨利避害的有效適應行動,實現城市的安全運行和可持續發展。“不僅注重氣象災害應急和事后救災保障,而且更加注重事前預防。”
試點建設啟動以來,各試點城市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在普及適應氣候變化理念、創新工作機制、強化重點領域適應行動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效并積累了有益經驗,如制定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專項規劃,將適應氣候變化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全過程。
從試點情況看,一些試點城市在城市生態環境保護總體方案、生態文明建設考核辦法中,納入適應氣候變化相關內容;一些試點城市完善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發布系統;一些試點城市建設完成氣象防災減災智慧管理平臺、天氣監測預警業務平臺。
在海口,氣象預警精準度不斷提升,為強化應急聯動和社會響應提供了條件。一旦發布災害性天氣預警信號,第一時間電話“叫應”防災單位負責人、相關區、鄉鎮黨政負責人等,同時進行點對點精準預報、滾動更新預警信息,讓防災減災防線前移。
試點成效明顯,城市基礎設施韌性、水資源綜合管理能力、生態系統穩定性等逐步提升。
陜西省西咸新區灃西新城天福和園小區里,一座座小花園點綴在樓宇間。花園四周布滿了碎石塊,并用鐵絲籠固定,形成透水鋪裝石籠。“這是‘海綿設施’,過濾雨水的同時,還有景觀效果。”灃西新城海綿城市技術中心工作人員說。
在天福和園小區,道路兩側、綠地里,錯落起伏的草溝、礫石溝形成過濾階梯,雨水在自然過濾的基礎上,流向滯蓄型雨水花園。當雨量過大時,雨水通過溢流井流入小區的雨水收集池,再通過市政雨水管網,流向灃西新城雨洪調蓄樞紐中心綠廊。“前段時間下大雨,小區的路面一點兒都沒積水,這些設施起了大作用。”小區居民說。

陜西省西咸新區灃渭生態景觀區,各類“海綿設施”既防范洪澇,又留住水資源。席榮軒攝(人民視覺)
目前,西咸新區在全域推廣海綿城市建設2100萬平方米,推廣綠色建筑4510萬平方米,建成綠地1.05億平方米、綠道863公里。
根據自身氣候特征與發展階段,試點城市在水資源管理、基礎設施、交通、建筑等領域,因地制宜開展適應氣候變化建設工程,城市基礎設施韌性、水資源綜合管理能力、生態系統穩定性等逐步提升。
——增強城市綠地、森林、湖泊、濕地等生態系統涵養水源、調節氣溫、保持水土等方面的功能,緩解城市熱島效應。
浙江省麗水市區東部兩湖公園,超過3公里長的綠廊里,樹木成蔭,風景如畫。這里是麗水主城區最大的生態公園,總面積超140萬平方米。夏天,涼風從東北方向吹來,穿過綠廊,有效降低城區的氣溫,緩解城市熱島效應。

浙江省寧波市濱江水韻公園里,孩子們在優美環境中快樂游玩。嚴 龍攝(人民視覺)
“得益于良好自然生態系統,今年夏天,麗水38攝氏度以上的高溫天超過50天,創氣象觀測紀錄,卻沒有對全市生產生活、能源保供、生態環境等造成明顯影響。”麗水市生態環境局總工程師說。
——發展綠色建筑,讓城市更加低碳節能、健康舒適。
走進位于海南省海口市江東新區的海南能源交易大廈,空中花園、中庭綠谷讓人仿佛置身于熱帶叢林,高溫天氣下也能感受到涼爽舒適。
目前,海口全部住宅項目、1000平方米以上的政府投資項目、單體2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均執行綠色建筑標準。”海口市住建局建工科負責人說,2022年,海口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近84%,超額完成既定目標。
——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防洪排澇體系,建設海綿城市。
近年來,麗水持續興建防洪基礎設施,全市建成堤防總長3475公里,實施灘坑引水、大溪治理提升改造工程等一批大型治水項目,構筑起堅實的城市防洪工程體系。在確保江河安瀾的同時,還能強化枯水期水電保供能力。
四川省廣元市將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貫穿于城市防洪排澇項目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新建人工湖、濕地公園、滯留塘等人工調蓄設施,城市蓄水調控功能顯著增強。
結合城市實際、體現城市特色,突出“一城一策”,穩步推進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持續,我國一些城市氣候變化適應能力建設短板凸顯。建設氣候適應型城市任重道遠。目前,部分城市沒有制定專門的適應氣候變化規劃,多部門協作的適應決策機制還沒有建立。必須結合城市實際、體現城市特色,突出‘一城一策’,穩步推進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要把增強氣候韌性作為一座城市的長期發展理念,把提升氣候適應能力作為長期發展目標。
我國城市類型多樣,地域分布廣泛。氣候韌性建設必須考慮氣候變化對不同地區、不同產業、不同群體影響的差異性,加強城市適應氣候變化規劃和國土空間適應氣候變化規劃。在氣候風險評估的基礎上,審視城市規劃、國土空間布局、產業布局等,提升城市生命線系統的安全性,將風險管理做細做實。應持續改善生態系統,提升人居環境的適應性、宜居性。
海口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綠草如茵,荷花、美人蕉點綴岸邊,郁郁蔥蔥的黃槿、椰子樹等在海風中搖曳。不久前,五源河入選全國第二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近年來,海口市加大濕地保護修復力度,創新保護修復模式,拯救性保護潭豐洋萬畝濕地,推動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退塘還林還濕等,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海口市生態環境局總工程師介紹。
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離不開公眾參與。推進政府機關、企業和社會組織、社區、學校等不同主體的氣候適應能力建設,加強針對氣候變化風險與適應的科普宣傳與志愿者行動。
今年8月,生態環境部、住房城鄉建設部等8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的通知》,明確年底前在全國范圍內遴選一批工作基礎好、預期示范帶動作用強的試點城市,積極推進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
試點申報城市將根據實際情況,結合完善城市適應氣候變化治理體系、優化城市適應氣候變化空間布局、提升城市基礎設施氣候韌性等重點任務,合理確定本地試點建設目標,進一步探索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路徑和模式,有效提升城市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更好守護城市安全,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網站版權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CCPA各部門以及各分支機構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本站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前必須經本網站同意并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方可進行轉載使用,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的,請注明原文來源地址。如若產生糾紛,本網不承擔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