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新”事上,全國各地卷起來了
近段時間,地方兩會密集召開。在全國多個省市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均被列入2024年重點工作,其中不少地方提出了明確的產業計劃。
發展新質生產力,各地如何卷出“新”意?
■ 北京
“2023年,我國民營商業運載火箭企業共13次商業發射,全部來自北京。”在不久前閉幕的北京市兩會上,商業航天堪稱一大熱詞。近年來,北京商業航天的民營力量貢獻了多個“世界之最”。

△2023年7月12日,朱雀二號遙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
快速發展的商業航天,只是北京發力新質生產力的生動切面之一。2023年,北京出臺通用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等30余項細分產業支持政策,新設4支政府高精尖產業基金,集成電路全產業鏈發展取得重大進展,一批創新藥品、醫療器械獲批上市。
在數字經濟方面,北京率先建成全球性能領先的區塊鏈基礎設施,獲準向公眾開放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產品占全國近一半,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實現160平方公里連片運行,數字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42.9%。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今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還詳細列出7項將落實的具體任務:
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加快推進集成電路重大項目,在光電集成、芯粒技術等領域實現更大突破;
加強原創新藥和高端醫療器械研發,培育生物制造等醫藥健康產業新增長點;
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推進超高清視頻全產業鏈優化升級;
促進新能源、新材料、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開辟量子、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新賽道;
優化專精特新企業梯隊培育體系,助力更多企業發展壯大。
任務明確,這條新賽道上,定會“京”彩無限。
■ 上海
過去一年,國產大飛機C919似飛龍沖天,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如游龍入海,如今的上海,已經成為全球少有的既能造火箭、飛機,又能造郵輪、汽車的高端裝備城。
數據顯示,2023年,上海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43.9%,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規模已經達到1.6萬億元。
2024年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快建設國際經濟中心,上海要堅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
要全力落實新一輪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上海方案”,培育提升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先進材料、民用航空、空間信息等高端產業集群,加快打造未來產業先導區。
實施“智能機器人+”行動,率先開展國家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
優化拓展產業發展空間,打造工業上樓智造空間1000萬平方米。
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繼續發揮龍頭帶動作用,上海有基礎、有條件,也有信心。
■ 廣東
2023年廣東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3.57萬億元,是全國首個突破13萬億元的省份,總量連續35年居全國首位。
經濟體量再躍升,背后是新質生產力的實力與活力。
2023年,廣東省新能源汽車年產量達253萬輛,全國每4輛新能源汽車就有1輛是“廣東造”。廣東還出臺推動新型儲能產業發展系列政策,成為全國儲能電池產業配套最全的地區。

△廣汽埃安智能生態工廠
廣東省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大量篇幅聚焦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發展集成電路、新型儲能、前沿新材料、超高清視頻顯示、生物制造、商業航天等新興產業。
發展低空經濟,創新城市空運、應急救援、物流運輸等應用場景,加快建設低空無人感知產業體系。
實施五大未來產業集群行動計劃,超前布局6G、量子科技、生命科學、人形機器人等未來產業,創建國家未來產業先導區。
集中力量突破人工智能底層技術,鼓勵大模型行業創新應用,打造通用人工智能產業創新引領地。
敢為人先的廣東,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也當勇立潮頭。
■ 江蘇
2023年,江蘇省在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方面表現亮眼。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達91.9,居全國第一,13個設區市全部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百強市。

△蘇州工業園區
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江蘇指出要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要持續打造“51010”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大力發展生物制造、智能電網、新能源、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所謂“51010”,包括5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10個國內領先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10個引領突破的未來產業集群。
堅持以未來產業開創產業未來,開辟未來網絡、量子、生命科學、氫能和新型儲能、深海深地空天等產業新賽道。
圍繞50條重點產業鏈,實施一批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項目,力爭在前沿新材料、高端芯片、重載機器人、關鍵裝備等領域取得新突破,推動工業母機、工業軟件等高質量發展。
以人工智能全方位賦能新型工業化,積極構建特色化行業大模型,打造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
用“新”加持,“蘇大強”將更好地挑大梁。
■ 安徽
“人造太陽”裝置、光纖量子密鑰、“九章三號”量子計算原型機,科技創新不斷實現新突破;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60.5%、光伏制造業升至全國第3位,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在一條條新賽道上,安徽新質生產力正在加快成長。
安徽省政府工作報告將“發展壯大新質生產力”列入2024年重點工作,并圍繞“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和未來產業前瞻布局”作出了詳細規劃,涉及眾多新產業,滿目皆“新”。
在新興產業集群方面,要加快建設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集群;實施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支持動態存儲芯片、新型顯示等產品迭代升級;培育壯大新材料優勢產業;建設生物醫藥、現代中醫藥、高端醫療器械等產業集群;培育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200個以上;搶占空天信息產業制高點,支持北斗規模化應用和商業衛星研發制造,吸引更多商業航天公司落戶;加快合肥、蕪湖低空經濟產業高地建設,拓展低空產品和服務應用場景。
同時,前瞻布局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元宇宙應用、聚變能源、化合物半導體、合成生物、人形機器人等未來產業,積極開辟新賽道。
作為全國的創新型省份之一,安徽發展新質生產力,大有可為。
■ 遼寧
作為老工業基地,遼寧省近年來向“新”轉型步伐加快。2023年,遼寧省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8.8%,高于全國6.1個百分點。

△2023全球工業互聯網大會在遼寧沈陽舉辦。
遼寧省政府工作報告對進一步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提出了明確要求。
著力推進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經濟、機器人、生物醫藥和醫療裝備、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
前瞻性布局未來產業,在人工智能、元宇宙、深海深地開發、增材制造、柔性電子、氫能儲能、細胞治療、生物育種等方面,加快推動技術產品化、產品產業化。
推進20個以上5G工廠、10個以上“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先導區建設,累計建成省級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超500個,建成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超百個。
打造沈陽北方算谷、大連數谷,培育數字經濟新優勢。
乘著東北全面振興政策的東風,遼寧的追“新”之路前景廣闊。
新質生產力,可以說是2024年地方發展的一大關鍵詞。
天津提出,全力促進科技創新、產業煥新、城市更新、加快形成更多新質生產力。
浙江提出,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一鏈一策”推動新興產業提質擴量。
四川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全面落實六大優勢產業提質倍增“10條支持政策”,加快構建富有四川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重慶提出,持之以恒抓龍頭帶生態,促進產業集聚、技術創新、融合發展,大力培育新質生產力。
…………
2023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向“新”而行,全國各地已經一躍而起,在這條新賽道上奮力奔跑。這樣的“卷”喜聞樂見,“卷”出的是地方發展的蓬勃活力,更是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新動能。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網站版權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CCPA各部門以及各分支機構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本站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前必須經本網站同意并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方可進行轉載使用,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的,請注明原文來源地址。如若產生糾紛,本網不承擔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