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綠色發展的十大關鍵詞
時間:2024-08-14 來源:CCPA張紅 分享:
混凝土產業高質量發展最醒目的底色就是綠色,發展綠色低碳混凝土,是實現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
混凝土產業高質量發展最醒目的底色就是綠色,發展綠色低碳混凝土,是實現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8月1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簡稱《意見》),是中央層面首次對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進行系統部署,《意見》為混凝土行業的綠色發展進一步廓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認真學習《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可以清晰地看到《意見》釋放出的重要信號。
1.綠色轉型上升為國家戰略
《意見》首次系統性地將綠色轉型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強調“綠色化、低碳化是新時代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標志”。這意味著,綠色轉型不再只是環境保護的要求,而是實現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國家層面的大力推動,預示著未來綠色轉型將在各個領域全面鋪開,從而為中國經濟的結構性改革和升級提供新的動能。
2. 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的明確推進
《意見》明確以碳達峰、碳中和為引領,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這一信號顯示出中國在實現“雙碳”目標方面的決心,意味著未來將在政策、技術和產業等多個層面展開廣泛行動。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確立,也為企業制定具體的綠色轉型行動計劃提供了方向和框架。
3.科技創新是綠色轉型的核心動力
《意見》強調要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綠色轉型,推進綠色低碳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科技創新被視為綠色轉型的核心驅動力,這意味著未來中國將加大對綠色技術的研發投入。
4. 政策與市場機制的雙重保障
為確保綠色轉型的順利推進,《意見》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如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綠色金融工具等。特別是對綠色項目的資金支持,將通過延長碳減排支持工具的實施年限、推動綠色債券和綠色保險的發展來實現。這些政策信號顯示出政府在綠色轉型中的積極引導作用。
5. 全球綠色合作與影響力提升
《意見》清晰指出,中國將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發揮引領作用,積極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和落實。這一信號表明,中國不僅在國內推動綠色轉型,還希望通過積極的國際合作,提升在全球環境治理中的影響力,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

《意見》中和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產業綠色發展緊密相關的有十個關鍵詞。
——堅持全面轉型。全方位、全領域、全地域推進綠色轉型。
——堅持協同轉型。堅持統籌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科學設定綠色轉型的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
——堅持創新轉型。強化支撐綠色轉型的科技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堅持安全轉型。妥善防范化解綠色轉型面臨的風險挑戰。
推動傳統產業綠色低碳改造升級是《意見》強調的重要舉措。混凝土產業要推廣節能低碳和清潔生產技術裝備,推進工藝流程更新升級。優化產能規模和布局,持續更新土地、環境、能效、水效和碳排放等約束性標準,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產業優化升級。《意見》重點提出要建立健全產能退出機制。合理提高新建、改擴建項目資源環境準入門檻,堅決遏制重復性低水平項目盲目上馬。
《意見》明確指出,要加快培育有競爭力的綠色低碳企業,打造一批領軍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積極鼓勵企業向綠色低碳導向的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加快發展。大力推廣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節水管理、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模式和以環境治理效果為導向的環境托管服務。主要目標是:到2030年,重點領域綠色轉型取得積極進展,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減污降碳協同能力顯著增強,主要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升。
《意見》提出要加快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推進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同綠色化的深度融合,深化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工業互聯網等在電力系統、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建筑建設運行等領域的應用,實現數字技術賦能綠色轉型。推動各類用戶“上云、用數、賦智”,支持企業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意見》強調,推動綠色低碳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既有設施節能降碳改造,逐步淘汰“老舊小散”設施。引導數字科技企業綠色低碳發展,助力上下游企業提高減碳能力。探索建立環境污染和氣象災害高效監測、主動預警、科學分析、智能決策系統。
《意見》描繪了建設綠色交通基礎設施的愿景:提升新建車站、機場、碼頭、高速公路設施綠色化智能化水平,推進既有交通基礎設施節能降碳改造提升,建設一批低碳(近零碳)車站、機場、碼頭、高速公路服務區,因地制宜發展高速公路沿線光伏。完善充(換)電站、加氫(醇)站、岸電等基礎設施網絡,加快建設城市智慧交通管理系統。加強人行步道和自行車專用道等城市慢行系統建設。這些綠色設施的建設都離不開低碳混凝土的助力。
《意見》一如既往地推進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建筑。要求建立建筑能效等級制度。提升新建建筑中星級綠色建筑比例,推動超低能耗建筑規模化發展。加快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節能節水降碳改造。優化建筑用能結構,推進建筑光伏一體化建設,發展清潔低碳供暖等。優質混凝土是低碳建筑的綠色“筋骨”。《意見》強調到2030年,節能環保產業規模達到15萬億元左右,這個宏偉的目標更是為綠色低碳混凝土顯現出巨大的綠色市場空間。在全國范圍內,特別是在大中城市,綠色建筑和節能建筑將成為未來發展的重點。推廣綠色建材、發展綠色建筑技術、提高建筑能效將成為建筑業的重要方向。北上廣深等大城市以及新興的城市群,如長三角城市群、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將成為綠色建筑技術應用和推廣的核心區域。
《意見》重點突出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出到2030年,大宗固體廢棄物年利用量達到45億噸左右。工業領域要深入推進循環經濟助力降碳行動,推廣資源循環型生產模式,大力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推動再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提高再生材料和產品質量,擴大對原生資源的替代規模。提升資源化利用率。健全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強化廢棄物分類處置和回收能力,提升再生利用規模化、規范化、精細化水平。混凝土是中國大宗工業固廢資源化循環再生最重要的產業之一,將會繼續在消納大宗工業固廢領域不辱使命。
《意見》鄭重部署了要建立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的預測、發現、評估和預警機制,適度超前布局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組建一批全國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創新平臺,實施一批國家重大前沿科技項目,著力加強綠色低碳領域應用基礎研究,激發顛覆性技術創新,加快關鍵技術研發。聚焦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低碳零碳工藝流程再造、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資源節約集約與循環利用、新污染物治理等領域,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構建綠色發展標準體系亦是重點。建立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推進基礎通用標準及碳減排、碳清除相關標準制定修訂,加快節能標準更新升級,完善可再生能源標準體系和工業綠色低碳標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