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砥礪前行,從行業新兵到杰出工程師——專訪2023年度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杰出工程師李晨光
李晨光

2024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行業大會上,李晨光榮獲“2023年度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杰出工程師”。

2024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大會上,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輪值會長張雁為李晨光頒獎
他的頒獎詞是這樣寫的:

“這是一位在混凝土工程技術領域砥礪奮斗30余年,被行業公認的預應力混凝土技術領軍者,先后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2項。他和他的團隊研發的系列預應力工程新技術,成功應用于北京東方廣場超長混凝土結構、北京夏季奧運會國家體育館雙向張弦梁結構等國家重點工程,解決了超長預應力束連接與溫度應力控制、索網張拉同步控制等關鍵技術難題;率先研發的高效施工成套技術和鋼筋套筒灌漿連接產品技術體系,廣泛應用于裝配式混凝土框架和裝配整體式剪力墻等項目中,被規模化推廣示范;所取得的一系列關鍵技術成果被納入建設行業標準及北京市地方標準,得到廣泛應用,取得顯著社會經濟效益。他就是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總工程師李晨光同志。
在這個炎熱的夏日,筆者來到北京建工研究院,有幸與李晨光一起探討他的職業生涯、技術成就,以及對行業的深遠思考。
筆者:
李總您好!很高興在您榮獲“2023年度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杰出工程師”之后來到您的辦公室,與您面對面進行交流,請談談您的職業生涯是如何開始的?
李晨光工作照
在第一個十年期間,正是我國預應力工程技術全面高速發展的時期,預應力混凝土結構在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我也參與了眾多項目的研究、設計、施工和建設,如北京貴賓樓飯店、廣東國際大廈、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航站樓和停車樓等。當年對我們北京建工研究院團隊挑戰最大的是北京東方廣場建設中的超長預應力結構施工,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工程結構形式復雜,3層以上為12個獨立塔樓,其中2棟樓受實用功能要求跨度較大,為解決結構剛度問題,采用無粘結預應力扁梁,梁跨約12m,既增強了整體結構功能,又減小了梁板撓度,提高了整體結構剛度,加強了結構抗震性能。2層以下各塔樓、裙房聯系在一起,不設溫度收縮縫,結構形成整體平面,單層面積達7萬m2。在設計與施工過程中,為了克服混凝土的收縮、徐變變形和結構間的沉降變形,團隊設置了15個施工段,在變形穩定后澆筑成為超長預應力整板,但是長480 m、寬190m的大面積平板在外界溫差變化的影響下產生的自應力是不容忽略的。因此,為抵抗約2.0MPa的平均溫度應力,在超長大面積平板內設置了無粘結預應力束,并成功解決了超長預應力束連接與溫度應力控制難題。另外,局部區域由于建筑功能的變化而設置27m大跨度結構轉換梁,采用有粘結預應力技術,在滿足結構強度、剛度的前提下,既提供了極大的使用空間,又提高了結構的可靠度和耐久性。
西安三星電子工業廠房項目——國內首個采用高強大直徑灌漿套筒的大型工業廠房項目
第三個階段,即最近的這十多年,我積極投身裝配式建筑與預制預應力混凝土行業發展,主持了多項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研究課題,包括裝配整體式混凝土框架結構關鍵技術、預制全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關鍵技術、預制預應力混凝土結構關鍵技術、用于裝配式鋼結構的輕質混凝土裝飾保溫一體化外掛墻板、用于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構件連接使用的新型高效大直徑鋼筋灌漿套筒和灌漿料等研究,參與了萬科假日風景、長陽天地、馬駒橋公租房等大量北京市裝配式建筑示范項目的實施,并主編和參編了多項行業標準及北京市裝配式預制混凝土結構相關標準,推動了裝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關鍵技術、配套工藝及工器具產品的發展。


左圖:武漢同心花苑全裝配式預應力框架項目——國內首例全裝配式預應力混凝土框架結構
右圖:山西運城夏縣裝配式風電項目——國內首臺裝配式混塔結構
筆者:
您在預應力混凝土技術、預制預應力混凝土技術領域的貢獻有目共睹,請您詳細介紹一下您和您的團隊在這些項目上取得了哪些重要的成果?
李晨光:非常感謝大家的認可。在預應力混凝土技術領域,我和北京建工研究院的技術團隊研發了一系列新技術,成功應用于多個國家重點工程。比如,在北京東方廣場超長混凝土結構、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國家體育館雙向張弦梁結構等項目中,我們解決了超長預應力束連接與溫度應力控制、索網張拉同步控制等關鍵技術難題。
此外,我和北京建工研究院的技術團隊研發了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結構高效施工成套技術,不僅提高了施工效率,還保證了施工質量和安全;我們研發了鋼筋套筒灌漿連接產品技術體系,該技術體系為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提供了一種可靠的鋼筋連接方式,可以確保了鋼筋之間的可靠連接,保證了結構的整體性和抗震性能。
這些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裝配式混凝土框架和裝配整體式剪力墻等項目中,并實現了規模化推廣示范,取得了顯著的社會與經濟效益。
由我提出并負責,和北京建工研究院技術團隊承擔了北京市科委課題“鋼筋混凝土結構產業化住宅技術標準、質量檢測與控制研究”;住建部課題項目“全裝配式混凝土框架受力性能與設計施工關鍵技術”“裝配式建筑工業化構件設計軟件系列開發與應用”“裝配整體式混凝土結構質量控制與檢測關鍵技術”等;北京市科委產業化第二批項目“裝配式大開間框架—剪力墻結構關鍵技術開發”“新型高效大直徑鋼筋套筒灌漿連接節點產品開發及應用”。這些研發項目都取得了豐碩成果,并在相關工程中得到推廣應用。
風電裝配式塔架數字化示范生產基地——國內首個風電混塔固定式數字化工廠
筆者:
您不僅是一位杰出的工程師,還是多項行業標準的制定者和參與者。請談談您在標準編制方面的工作和貢獻?
我主編的DB11/T 1030—2013《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與質量驗收規程》,經過了數年的工程應用,于2018啟動修訂,修訂后的DB11/T 1030—2021《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與質量驗收規程》已成為京津冀區域協同工程建設標準。該標準吸收了近年來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的技術經驗,通過系統的裝配混凝土結構施工質量控制及項目驗收技術研究,并根據近年來裝配式施工技術的不斷發展,細化了預制構件安裝、工程質量驗收部分的內容,新增了干式、濕式連接法、漿錨搭接連接技術、信息化施工等新技術,結合了既有國家及行業技術標準修訂,有力支撐了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施工和質量驗收,確保了裝配式建筑的高質量建造。
安徽阜陽阜南縣三峽新能源185 m風電混塔項目——國內陸上最高風電塔架
DB11/T 1030—2021《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與質量驗收規程》自2021年實施以來,已廣泛應用于京津冀地區的裝配式建筑工程項目,對于推動京津冀三地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技術保障與指導意義。
鑒于行業標準的重要引導作用,我參編了JGJ 1—2014《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 369—2016《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JGJ 92—2016《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 355—2015《鋼筋套筒灌漿連接應用技術規程》及修訂(2023)、JG/T 408—2013《鋼筋連接用套筒灌漿料》及修訂(2019);參編北京市DB11/T 689—2009《建筑抗震鑒定與加固技術規程》、DB11/T 968—2013《預制混凝土構件質量檢驗標準》及修訂(2021)、DB11/1003—2013《裝配式剪力墻結構設計規程》、DB11/1310—2015《裝配式框架及框架-剪力墻結構設計規程》、DB11/1200—2015《超長大體積混凝土結構跳倉法技術規程》及修訂(2023)等。
此外,我還積極參與了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的行業大會及歷年預制構件分會的學術活動、各種技術交流、標準宣貫和培訓活動等,為提升行業的整體技術水平作出應有的貢獻。
筆者:
據了解,2017年北京市總工會批準成立了以您的名字命名的“裝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與檢測李晨光創新工作室”,請您介紹一下工作室的情況。
李晨光:這個工作室是以提升裝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與檢測關鍵技術為宗旨,圍繞裝配式建筑結構體系研發、施工體系研發及技術推廣、專項施工咨詢服務等展開技術攻關的科研服務工作室。目前,工作室成員共計20人,其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3人、高級工程師3人、工程師10人,12人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專業涵蓋結構、材料、檢測及機械等專業方向。
裝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與檢測李晨光創新工作室團隊照
工作室圍繞和聚焦建筑工業化工程技術領域核心技術,在國內率先自主研發的分體式半灌漿套筒、全灌漿套筒連接技術產品、裝配式結構施工成套技術產品,目前在裝配式建筑中應用廣泛;完成了國內第一項裝配整體式預應力混凝土框架—剪力墻結構的設計施工一體化技術服務與咨詢,推動了國內裝配式建筑施工技術的發展;還完成了國內最早適用于裝配式風電混合塔架的成套裝備化技術的產品設計與實施。
我和工作室的研發團隊成功完成了成都大豐保障房項目所承擔部分的施工示范指導和建設。該項目位于成都市新都區,項目總建筑面積52萬m2,是四川省建筑業綠色施工示范工程和成都市首個工業化高層住宅示范項目,也是西南地區乃至全國范圍內的大規模工業化住宅項目。項目由25層、28層、30層、33層4種樓層數組成,建筑高72.8~96m,預制裝配率約50%。該項目原設計為傳統全現澆混凝土剪力墻高層建筑結構,后采用建筑工業化裝配式設計方案,根據建筑工業化的要求進行了結構方案的調整,我和工作室的研發團隊提供了裝配式施工技術成套體系技術服務和裝配式結構施工管理相關建議。多年的研發成果在大豐保障房項目得到了充分推廣與應用,不僅保證了工程質量和施工進度,而且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在該項目的建設過程中和完工后,西南地區的許多業內人員都到現場去參觀學習,很多人豎起了大拇指:“你們給西南地區帶來了裝配式施工的新技術,帶動了整個西南地區的裝配式技術發展!”
筆者:
面對未來,您對預應力混凝土技術、建筑工業化和裝配式建筑領域的發展有哪些期待和展望?對于想要進入專業領域的年輕人,您認為他們需要具備哪些知識和技能,對他們有什么建議和期望?
李晨光:預應力混凝土技術作為現代建筑與土木工程的重要支撐,未來仍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我期待看到更多創新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同時,我也希望行業能夠加強合作與交流,共同推動預應力混凝土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
在建筑工業化和裝配式建筑領域中,預制預應力混凝土構件的工業化生產是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通過近20年裝配式建筑結構、預制預應力混凝土方面的系統研究,為后續推動建筑行業進一步高質量、可持續、綠色、低碳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預制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裝配式多功能構件、抗震韌性建筑結構一體化集成應用已成為預制預應力混凝土工業化發展的重要標志,展望未來,預制預應力混凝土韌性結構技術的綜合使用,可實現建筑結構抗震韌性更高的設計目標,即“中震不壞、大震可修”,為行業轉型升級注入更多活力。
通州區馬駒橋物流B東地塊公租房項目——北京市首個超十萬平米的裝配式剪力墻結構住宅項目
面對未來行業的長遠發展,年輕人的主動參與是十分重要的。這些年,我十分重視人才隊伍的培養,與高校合作20多年來,聯合培養了碩士研究生20多名,負責指導博士后1名;作為北京建工研究院的總工程師,指導和培養了預應力技術、建筑工業化和裝配式建筑研發與工程應用的人才與團隊,為承擔重大標志性工程提供了人才資源保證。
未來是屬于年輕人的,年輕一代在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應積極參與和加強工程實踐鍛煉,因為參與工程實踐是成為業內專家的必由之路。我想送給他們一句話:“如果我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是著名物理學家艾薩克·牛頓的一句名言,我希望年輕的從業者在追求知識與夢想的征途中,勇于站在前輩積累的堅實基礎上,不斷學習,勇于創新,將前人的智慧內化為自己的力量,如此,方能看得更遠,走得更穩。
短短的3個多小時,筆者與李晨光一起回憶了他30多年的職業經歷。李晨光以其卓越的才華和不懈的努力,在預應力工程領域,帶領團隊以超凡的智慧和守正創新的定力,研發了系列預應力工程新技術;在建筑工業化和裝配式建筑領域,帶領團隊攻克了一系列關鍵技術難關,為我國裝配式建筑工程建設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技術支撐和質量安全保障,這些成就令人矚目。李晨光的故事不僅是對個人奮斗的頌歌,更是對行業發展的有力推動,相信在李晨光和更多行業同仁的共同努力下,預應力混凝土技術、建筑工業化和裝配式建筑領域一定會迎來更加輝煌的明天。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網站版權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CCPA各部門以及各分支機構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本站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前必須經本網站同意并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方可進行轉載使用,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的,請注明原文來源地址。如若產生糾紛,本網不承擔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更多>>- 《內襯玻璃鋼鋼筋混凝土復合管》協會標準網絡工作會召開2020-06-04
- “中建西部建設杯”第九屆全國混凝土設計大賽圓滿閉幕2018-12-01
- “中建西部建設杯”第九屆全國混凝土設計大賽開賽2018-11-30
- “蘇博特”杯第五屆全國大學生混凝土材料設計大賽開賽2018-07-21
- 第四屆“金隅杯”全國混凝土職業技能大賽頒獎2018-07-02
- 《混凝土用銅渣粉》協會標準發布2020-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