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灣區講好中國混凝土的故事——花城聆聽 大灣“砼”話
關聯閱讀:
■在大灣區講好中國混凝土的故事——薪火相傳 智連世界
大灣魅力 千里挑一
吸引了我們目光的是粵港澳大灣區揮之不去的發展魅力。
區位優勢突出 粵港澳大灣區位于中國華南地區,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和空港群。這一地理位置使得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物流量區域,具備連接國內外市場的重要樞紐地位。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智力流、運算流是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生態系統建設的支撐。受“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等因素的影響,各類創新要素在灣區正在打通,粵港澳大灣區積極融合“一帶一路”建設和全球創新網絡,著力打造“一帶一路”門戶樞紐,利用自身獨特的地緣和科技優勢,發揮著引領和帶動作用。在創新持續引領發展的背景下,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發展,科技與現代金融、實體經濟及生產要素的融合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一融合不僅加速推動了粵港澳大灣區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浪潮,為產業發展開辟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還促使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為全球經濟增長注入了強勁的新動力。
經濟體量巨大 自2023年起,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總量已跨越14萬億元大關,經濟規模比肩全球第十大經濟體,其發展速度、規模與增長潛力均在全球四大灣區中高居前列。在快速發展的同時,粵港澳大灣區始終堅守實體經濟為核心,以制造業為主導,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果。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已構建起一個多元化且實力雄厚的產業集群,涵蓋新能源、超高清視頻顯示、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以及石油化工、集成電路、基礎建設等傳統優勢產業,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動力和競爭力。
粵港澳大灣區的對外貿易總額超過1.8萬億美元。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在2024年前10個月的外貿總值達到7.22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這一增長率高于全國的平均增速5.8個百分點,占同期全國進出口總值的20%。特別是在高端裝備出口方面,工業機器人、電動汽車、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等表現出強勁的增長,顯示了其在全球經濟體中的重要地位。


政策紅利出眾 珠三角九市是全國市場導向改革的先行者,市場體系較完備。同時,大灣區規劃把港澳兩個特別行政區納入其中,增添了“一國兩制”的政策優勢和與完全國際市場接軌的制度安排。這些優勢使得粵港澳大灣區不僅在中國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時也在國際經濟中展現出巨大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創新能力卓越 大灣區內的深圳和廣州等城市擁有眾多高新技術企業,國際專利申請量占全國56%。深圳市的R&D比重超過4%,華為、騰訊等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
交通網絡暢通 粵港澳大灣區擁有高速、軌道系統等快速交通網絡,以及世界級的海空港群。港口集裝箱輸送量超過6500萬標準箱,機場旅客輸送量也超過世界三大灣區。
對外開放領先 粵港澳大灣區的對外開放度和國際化水平在全國遙遙領先,國際化水平覆蓋率高。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澳門正在建設世界旅游休閑中心,兩個特別行政區在全球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生產要素多元 大灣區內既有中低端的生產要素,又有高端生產要素。這里既是世界聞名的產品供應基地,也是亞太區首屈一指的現代服務業中心和全球最大的博彩娛樂中心。
“一帶一路”密切 粵港澳大灣區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的合作和聯系已經非常緊密,并且在多個領域發揮著重要的助力作用。
目前正在推動與“一帶一路”沿線的“五通”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在政策和民心的互聯互通方面已經建立了堅實的基礎,這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五個主要目標: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相契合。以香港為例,據最新統計,截至2022年底,已有168家來自“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企業選擇在香港設立地區總部,且持續以年均超過15%的速度增長,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金融支持給力 粵港澳大灣區,特別是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可以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融資服務。例如,通過建立粵港澳交易平臺,促進沿線國家企業來此地上市融資,增強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粵港澳大灣區以其活躍的實體經濟、龐大的消費市場需求、豐富的人力資源儲備,以及領先的開放程度,為區域的高質量發展構筑了穩固的基礎。
基建市場廣闊 2023年,廣東省共安排省重點項目1530個,總投資8.4萬億元,年度計劃投資1萬億元。其中,在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方面,加快建設“軌道上的大灣區”年度計劃投資共1491億元,安排鐵路項目35個,綜合交通樞紐項目8個,城市軌道交通項目28個。加速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年度計劃投資4900億元,安排綜合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礎設施類項目共計371個。超6000億資金即將涌向大灣區基礎設施建設。近年來,廣東省“海陸空鐵”齊齊發力,基建加速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和廣東省經濟發展的“助燃劑”。今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廣東省過去五年開工建設廣湛高鐵、廣汕高鐵、粵東城際鐵路、深中通道等重大項目,建成贛深高鐵、南沙大橋等重大基礎設施,“3+4+8”世界級機場群加快成型,機場旅客吞吐量、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穩居全國首位,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1.12萬公里,連續9年居全國第一,高鐵運營總里程達2367公里,實現市市通高鐵。
展會產業一流 粵港澳大灣區內大型展會,如“廣交會”“高交會”等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們為國內外企業搭建了合作與交流的廣闊舞臺,展示了粵港澳大灣區的最新科技實力,有效支撐起“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發展,促進了全球經濟的繁榮與共贏。粵港澳大灣區的展會業規模在2023年表現出強勁的復蘇和增長。根據《2023年廣東省展覽業發展白皮書》的數據顯示,2023年廣東省全年舉辦了781個展覽會,同比增長266.67%,展覽面積達到2763.90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24.95%。
此外,廣東展覽業形成了廣深雙核發展的格局,深圳成為繼上海、廣州之后第三個展覽面積超過1000萬平方米的城市。據統計,2023年有超過3萬家廣東企業參加了200多場境外展,展覽行業數字化不斷加速,人工智能逐漸滲入展覽行業,50%左右的展覽企業在市場營銷、客戶關系、活動策劃等環節已導入人工智能。
在全球經濟發展的宏大版圖中,大灣區作為經濟高度活躍、人口密集流動、產業蓬勃發展的區域,粵港澳大灣區,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交匯點,不僅承載著大灣區人的奮斗汗水,還將見證著所有中國人的夢想成真。
大灣區,我們來了。廣州被譽為“羊城”“花城”“穗城”。從2025年開始,我們要在這里繼續講好中國混凝土的故事。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網站版權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CCPA各部門以及各分支機構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本站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前必須經本網站同意并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方可進行轉載使用,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的,請注明原文來源地址。如若產生糾紛,本網不承擔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更多>>- 在大灣區講好中國混凝土的故事——擁抱大灣 亮相羊城2024-12-12
- 在大灣區講好中國混凝土的故事——薪火相傳 智連世界2024-12-19
- 小編帶你了解中國國際混凝土博覽會2024-12-23
- 四月春風拂面來,混凝土展匯精英,招商忙碌待君至2025-04-15
- 最“土”的行業,如今卻有了最“洋”的范兒2025-04-30
- 《內襯玻璃鋼鋼筋混凝土復合管》協會標準網絡工作會召開20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