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工程勘察設計行業十件大事公布
新年伊始,本報回顧、梳理2024年勘察設計行業發生的重大事件,從中整理出十件大事,以媒體視角觀察與反映行業的動態與趨勢。


統計公報首次未公布總營收

2024年7月4日,住建部發布《2023年全國工程勘察設計統計公報》。數據顯示:新簽訂單增速基本全面下滑;設計收入與上年基本持平;總包收入增速大幅下滑12%;科研投入力度加大,知識產權積累豐厚;企業數量小幅慣性增長6.3%,行業結構基本穩定;從業人員數量減少,人員結構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統計公報首次未公布勘察設計企業總收入和利潤數據,僅披露了工程勘察、工程設計、工程總承包和其他工程咨詢四個細分行業的收入情況。這四個行業2023年收入合計為5.3萬億元,同比增長0.6%,增速下降9.7個百分點。
數據公布后,不少網友直呼“感覺不對”。比如,一方面,勘察設計企業數量、四大業務板塊收入還在上漲;一方面,企業降薪、裁員、倒閉、回款難。其實,企業數量的增長可能只是申報參與統計的數量增長,并不能說明行業總量還處于增長趨勢,而凈利潤統計的缺失,也折射出行業可能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狀態。
在地方層面,北京的勘察設計企業參與統計數量、從業人員和總營收均有所下降;而上海和江蘇則通過“大樣本”和“固定樣本”兩條路徑觀察,“大樣本”顯示出經濟指標的正增長,但從“固定樣本”來看,江蘇行業營收與人員規模增速均呈現逐年放緩甚至下滑趨勢,上海的大企業雖穩健增長,中型和小型企業則面臨營收和人員規模的雙重壓力。
總結而言,當前勘察設計行業呈現出“成本與營收同增、增長與困境并存”的態勢。

新質生產力成為轉型新動能

在202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等各種場合中,“新質生產力”這個詞火了。
什么是新質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說,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
在勘察領域,新質生產力表現為如物探手段的發展、GIS系統的整合應用、計算機輔助設計(CAD)的顛覆性重構,以及自動化監測技術的應用;在設計領域,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的協同應用、AI(人工智能)、IoT(物聯網)、VR(虛擬現實)和AR(增強現實)等新興技術正在逐步改變傳統建筑模式。
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副理事長楊天舉認為,要從科技引領、高端要素集成、數字驅動產業升級三個方面,帶動建筑業全要素效率提升。走在數字化轉型前沿的中南建院,2024年與法國達索系統成立合資公司,旨在借助達索系統的數字技術平臺,打造城市生命周期管理解決方案,為建筑與城市領域的轉型升級提供支持。用中南建院黨委書記、董事長楊劍華的思考總結:數智化轉型是建筑行業消除數據割裂、應對數字化交付復雜痛點、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勘察設計行業通過利用數字化的手段,把積累的大量數據轉化為數據資產,是一種革命,是制度的重塑、利益的重新分配和產業生態的重構。

現代化基建成為發展新引擎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健全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體制機制”。該決定從“水陸空”等多個維度指明現代化基礎設施的發展方向,包括構建新型基礎設施規劃和標準體系,健全新型基礎設施融合利用機制,推進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健全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協調機制等。
新型基礎設施是指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主要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信息基礎設施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如5G、物聯網、數據中心、人工智能、衛星通信、區塊鏈基礎設施等。融合基礎設施則是傳統基礎設施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改造后形成的新型形態,如工業互聯網、智慧交通物流設施等。創新基礎設施是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新產品和新服務研制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包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
當前,鐵路、公路、機場等交通運輸設施及電力、通信、水利等傳統基礎設施建設對經濟增長的邊際效應正在日趨減弱。相比之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因其規模大、外部性強、上下游關聯范圍廣,加之很強的網絡效應、平臺效應和賦能效應,具有更大的乘數效應。2023年上半年,我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同比增長16.2%,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勢頭。未來十年,新型基礎設施預計將在中國數字經濟建設、綠色低碳轉型和國家競爭力提升方面發揮關鍵作用,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基礎,并為勘察設計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多地“住建局”更名“住更局”

2024年5月發布的《武漢市人民政府關于市政府機構改革情況的報告》表示,“組建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作為市政府工作部門。負責做好房屋建設管理和住房保障、房地產市場、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管理工作,統籌協調城市更新實施工作。”截至6月25日,湖北全省17個地市州“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均更名為“住房和城市更新局”。
名稱改變背后不但反映了政府職能變化,更反映了城市發展的新趨勢和市場需求的變化。據悉,從城市更新在2021年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以來,三年間,僅城市更新領域撬動的投資額就達到13.7萬億元,城市更新項目達到15.4萬個。據中指研究院預計,從總體投資規模來看,預計未來3年,城中村改造直接投資或維持在萬億元水平左右。

“好房子”理念引領行業新發展

隨著住建部部長倪虹提出“好房子”概念,我國房地產市場掀起了一股追求高品質住宅的熱潮。這一理念不僅激發了各地“好房子”設計大賽、展覽、論壇、標準制定的活躍,更推動了房地產新模式的發展。
2023年,中國勘察設計協會率先舉辦了全國“好房子”設計大賽。2024年,從四川的城中村賽題到海南的城市更新與鄉村建設,再到湖南的“真題、真賽、真建”模式,各地紛紛響應“好房子”理念,通過競賽和論壇活動,深入探討和實踐如何滿足人民對優質住房的新期待。中建集團的“好房子”科技展,展示了160多項新技術、130多項新產品、70多項新成果,為行業樹立了標桿。各地還涌現了包括《好住房技術導則》《廣西好住房評價標準》《江蘇省改善型住宅設計與建造導則》《山東省高品質住宅設計指引(試行)》等“好房子”技術指導。
在政策層面,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滿足人民群眾對住房的新需求。倪虹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詳細闡述了“好房子”的綠色、低碳、智能、安全四大特征,并提出了抓樣板、立標準、建體系、強科技等一系列措施。他強調,各地政府工程、民心工程要帶頭把保障性住房建設成“好房子”,同時想辦法把老房子也能改造成“好房子”。各地在好房子建設方面落實了很多細節性規定,包括部分公攤建筑面積不計容、增加住宅小區陽臺建設等。
在市場層面,綠城、華潤、保利、華發、中建等房企紛紛提出自己的“好房子”理念標準。倪虹更是多次強調,新模式下,拼的是高質量、新科技、好服務,誰能為群眾建設好房子,誰能為群眾提供好服務,誰就會有市場、誰就會有發展。

全國省級國空規劃全部批準實施

2024年11月30日,《湖北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獲批,標志著我國所有省級國土空間規劃已全部批準實施,也預示著未來我國空間發展將進入一個更加合理、有序的新階段。
國土空間規劃的編制始于對國家長遠發展和空間合理利用的戰略考量。2018年,自然資源部的成立標志著國土空間規劃工作的正式啟動,旨在整合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實現“多規合一”。這一規劃體系的建立,不僅是對過去多頭管理、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等問題的反思與改進,也是對未來發展的科學規劃。
除北京、上海城市總體規劃已于2017年批準外,2024年7月至今,南京、廣州、深圳、成都、沈陽、杭州等22個城市的國土空間規劃陸續獲得國家批復,超過85%的市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也已批準實施。每個省的批復都強調,《規劃》是本行政區域內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
此外,區域(流域)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報批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黃河流域、京津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區域(流域)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完成,正在抓緊報批,長三角、中部地區等區域(流域)國土空間規劃正在加快推進。
隨著規劃實施監督的各項法規、標準、政策制度的相繼出臺,我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完善將為構建合理有序的開發保護格局發揮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首部建筑師負責制地方性法規出臺

2024年11月28日,全國首部專門規范建筑師負責制的地方性法規——《上海市推進浦東新區實施建筑師負責制若干規定》正式表決通過,并將于2025年1月1日起施行。該法規的出臺,意味著建筑師在項目中的責任和權利得到了法律層面的明確界定,為建筑師在工程設計、招標采購、現場管理和竣工驗收等關鍵環節提供了更為明確的指導和保障。
該法規共包含二十五條內容,對責任建筑師團隊的服務內容進行了詳細規范:首先,在工程設計環節,明確責任建筑師團隊負責方案設計,并可根據合同約定承擔后續的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任務;其次,在招標采購環節,規定責任建筑師團隊協助建設單位進行招標采購,并由責任建筑師或其指定的團隊成員作為評標專家參與評標;再次,在現場管理環節,要求責任建筑師團隊確保必要的駐場時間,對施工過程進行指導和協調;最后,在竣工驗收環節,責任建筑師需參與竣工驗收組,并提供相關技術評價。法規還要求相關部門對采用建筑師負責制的工程簡化辦理手續、優化審批流程。此外,法規對責任建筑師團隊服務費用的列支、責任保險的開發和投保,以及推進“三師聯動”機制等方面也作出了具體規定。

多家設計企業IPO“流產”終止

上半年,深交所對洲宇設計、江蘇設計、長江都市的IPO進程按下了終止鍵,也給意欲通過上市融資實現逆行業周期發展的設計企業潑了一盆冷水。
盡管市場對“上市難”已有足夠預期,然而,一方面,隨著2024年4月12日新“國九條”的發布,上市門檻突然拉高,多項財務硬性指標提高,剛剛邁過舊門檻的設計企業一夜間不再符合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受工程建設領域投資萎縮、市場需求疲軟及行業周期性波動影響,部分企業為了上市粉飾數據,導致多處數據存在矛盾、前后描述不一致的情況。
設計企業上市的動因主要來自同行的壓力、公司股權流動性問題考慮以及未來發展考慮。而能否上市不僅取決于其愿景,還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合規問題、項目核算問題、募投資金方向等。也有聲音認為,設計企業作為輕資產公司,一不需要擴大規模,二不需要更新設備,上市融資何用之有?“股東分紅”“員工吃土”,可能是大多設計院上市后面臨的情況。事實上,設計公司雖然輕資產、重人力,但也缺錢,特別是缺流動資金,進度款的支付一般滯后于公司成本費用的發生。如要開展工程總承包業務,還需要墊資。
無論如何,上市不應只是企業追逐資本擴張的手段,更應是企業自我提升、持續發展的催化劑。企業需要思考的不僅是如何滿足上市的硬性條件,更應關注如何通過上市實現企業的戰略轉型、業務升級和管理優化。

企業間開放與合作成為新常態

隨著行業邁入生態共融的新時代,企業間的開放與合作正成為新常態。2024年,我們見證了多個行業大企業通過整合重組或深度合作,共同探索新的發展模式。比如:紹興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與紹興市開元工程咨詢有限公司整合重組,打造規模更大、能級更高的國有咨詢類企業;廣州市設計院集團與構力科技開啟加強國產化軟件等方面的合作;上海建科集團與天津國興資本合作共享市場資源;地鐵設計與通號城交合作打造“軌道+低空”多元化新業態;蘇交科集團與甘肅省公航旅集團合作探索新發展模式;上海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與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合作研發數字化產業的節能降碳技術;深城交與華為等發布深圳智能網聯商業化運營先鋒場景;北京建院與松下集團合作打造“未來建筑科創體系”、與達索系統合作打造“未來數字醫療解決方案”;臺州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混改引入浙江數智交院為戰略投資者;漢嘉設計收購伏泰科技51%股權,以增強公司在智慧城市方案上的競爭力;建研院收購浙江宏業檢測科技公司,以增強檢測業務的綜合競爭能力;常州市建筑科學研究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收購蘇州賽寶校準技術服務有限公司58%股份,以拓展新能源材料檢測、智能設備性能測試等新興業務領域等。
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副理事長袁建華指出,在生態時代,行業不會以頭部集中或寡頭壟斷的方式發展,而是適應存量市場生存法則的企業將更可能以生態集群的方式共存。開放與合作成為新常態,產業協同、資源整合、業務融合成為企業生存發展的主動選擇。歷經市場洗牌的企業,將找到各自的“生態位”,構建或融入生態,共同邁向供需重構、生態發展的成熟期。

個人注冊執業制度進一步規范

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等4部門于2024年4月26日發布通知,啟動注冊土木工程師(道路工程、港口與航道工程、水利水電工程)和環保工程師的注冊執業工作。這一舉措標志著自2001年國家公布注冊土木工程師制度以來,相關專業領域終于迎來了正式的注冊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網站版權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CCPA各部門以及各分支機構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本站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前必須經本網站同意并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方可進行轉載使用,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的,請注明原文來源地址。如若產生糾紛,本網不承擔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更多>>- 提升“中國建造”核心競爭力 這份文件圈出七大重點任務2020-08-11
- “十三五”時期重慶累計完成建筑業總產值36845億元2020-11-30
- 浙江省推動建筑業改革創新高質量發展2021-04-23
- 建筑業的支柱產業地位是這樣形成的2021-07-05
- 建筑業數字化是大勢所趨2021-08-10
- 王蒙徽:建筑業為全社會提供超5000萬個就業崗位!2021-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