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丨這場中國建筑科技展,“后勁兒”十足
跨年鐘聲即將敲響,首鋼園里不覺熱鬧起來。一眾商業設施、熱鬧活動間,中國建筑科技展“自帶流量”、人氣頗旺。有觀眾跟著單位看完,又帶孩子來轉;有老人自己看完,第二天又把老伴兒領來……這個展,是啥“來頭”?
答案,藏在工業制氧車間改造而來的展館里。今年9月起,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指導、中建集團主辦的中國建筑科技展在此舉辦。167項建筑科技成果,以豐富的實物、沙盤、模型形式,在“共建和諧城市”“拓展幸福空間”“助力中國建造”三大主題區中立體呈現。看完這場展覽,為何很多觀眾感嘆“DNA動了”?記者采訪了4位“金牌講解員”。
“大家出遠門時經常擔心,屋里的水龍頭擰緊沒有,電閘拉了沒有?有了‘萬物互聯’,水、電、氣、熱,都可以在業主離開后自動關閉。”隨著智慧化居住功能讓居住痛點轉變為建設亮點,仿佛要把劉潤澤從講解員變成“銷售員”,也讓他看到未來生活的無限潛力。

△觀眾在展廳內邊聽邊記。新華社發
在“共建和諧城市”展區,超級充電樁項目讓新能源車主在品嘗咖啡間實現“滿電出發”夢想;城市生命線運營平臺實時監測燃氣泄漏、橋梁承載情況,管道機器人讓降低超深污水隧道隱患的排查難度“不再抽象”。這些案例回應著公眾關心的問題:“怎么讓城市發展更高效,生態更宜居,環境更美麗?”
一次講解中,王亞寧發現,一批觀眾在土壤污染治理項目前駐足良久,他們來自一家重工業企業,正在為老工業基地閑置地塊開發利用尋找出路。“有了這款修復裝備,我們用太陽能加熱地下水,使地下溫度適宜微生物生長,再利用微生物自己降解的能力來消除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聽完介紹,觀眾們恍然大悟:“原來可以用自然修復自然!”作為建筑行業從業者,王亞寧在展會上聽到需求、看到價值,還沒回到工作崗位,就蓄起“整理裝備再出發”的干勁。

△“中國建造”引得外國友人來學習。新華社發
講解員王超說,現在的中國建筑人早已掌握了“金剛鉆”,既能打破“不可能”,也善于干巧活兒。在此次展出中,空中造樓機模型引人注目。“以前房屋建造,依靠傳統模架施工,建設效率低、作業空間也受限。而空中造樓機,像高空之上的移動工廠,集施工裝備和材料堆場等功能于一體,鋼筋綁扎、模塊安拆等都能在其內操作。”王超說,這次展覽也在凝聚共識:安全、高效、品質、綠色是建筑行業發展的關鍵方向,堅持用技術創新驅動企業高質量發展,中國建造“含金量”還會提升。

△展覽為青少年打開想象空間。新華社發
記者來到舊改“老房子”樣板間,講解員范照耀笑著說,從外立面改造到室內裝修,從隔音窗到排水管,很多觀眾想“拿放大鏡看”。城市舊改是“補短板”工程,涉及社會民生福祉,事關群眾切身利益。“買房、改房都是家庭大事,要把每一分錢花出成效。在政府主導背景下,怎么借助城市舊改把家里再裝一裝,實現高性價比的‘以舊換新’?這是觀眾們普遍關心的問題。”范照耀說。
兩位觀眾讓范照耀印象很深。一位老人非常認可樣板間里提供的適老化設施。看見玄關鞋柜上設置了換鞋扶手,鞋柜對面還裝有隱藏式折疊凳,老人邊點頭、邊記筆記。第二天,老人又把老伴領來,讓講解員再講一遍。老人說,雖然小區沒有啟動舊改,但小家里的適老化設施可以先裝起來。這提醒了范照耀,他說:“改善民生和擴大內需可以有機結合,城市更新要充分調研群眾需求,多聽群眾意見,就一定能把好事辦好、難事辦妥。”
一場建筑科技專題展,由于切中發展趨勢、滿足美好所向,意外變成探索未來生活的“藏寶圖”、拓展產業協作的“對接會”、提振行業發展信心的“放大器”。新的一年,創新引領中國建造的魅力,還將延續。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網站版權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CCPA各部門以及各分支機構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本站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前必須經本網站同意并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方可進行轉載使用,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的,請注明原文來源地址。如若產生糾紛,本網不承擔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更多>>- 中建三局“住宅造樓機”在裝配式建筑成功應用!2021-12-08
- 大國重器!“空中造樓機”海南“首秀”2023-04-17
- 中建三局多項建筑“黑科技”亮相服貿會2023-09-06
- 385.8米!“三天一層樓”的“非洲第一高樓”,中國建造!2024-05-11
- 全球首創!中建三局“裝配式造樓機”正式報到2024-05-14
- 三天一層,中國建筑刷新世界超高層建造速度2024-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