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我國將實施更積極的財政政策

2025年要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有哪些安排?
提高赤字率。根據宏觀經濟逆周期調控的需要,2025年財政部將提高財政赤字率,再加上我國GDP規模是不斷增加的,赤字規模將有較大幅度增加。財政總支出會進一步擴大,逆周期調節力度也會加大,為經濟持續回暖向好提供有力支撐。
擴大債務規模。財政部將安排更大規模的政府債券,為穩增長、調結構提供更多支撐。擴大超長期特別國債規模,更大力度支持“兩重”項目,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增加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限額,擴大投向領域和用作項目資本金的范圍,帶動擴大有效投資,支持強基礎、補弱項、促發展。發行特別國債,支持國有大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提升這些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信貸投放能力,更可持續地支持有效需求擴大和經濟結構調整。
提高資金效益。財政資金分配使用更加注重目標導向、績效導向,加快資金下達撥付進度,把寶貴的財政資金管好用好,讓同樣的錢花出更大的效益。我們也會繼續堅持黨政機關過緊日子,反對鋪張浪費,嚴禁建設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將更多的資金用于重點領域和最需要的領域。
財政政策如何支持房地產市場?
第一方面,調整相關稅收政策,降低交易、開發環節的稅收負擔。第二方面,研究擴大專項債的使用范圍,允許用于房地產相關的“兩個領域”。
在2025年新增發行的專項債額度內,地方可根據需要,統籌安排用于土地儲備和收購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這兩個方面的專項債項目。上述兩項政策是去年底明確的,政策的效果將在2025年逐步釋放。
關于土地儲備,支持城市政府收回收購存量閑置土地,有需求的地方也可以用于新增土地儲備。這項政策將有利于改善土地的供求關系、增強房地產企業的資金流動性,同時有利于補充重點領域的土地儲備。
支持地方政府進一步用好專項債券,有什么新機制?
國辦日前印發《關于優化完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管理機制的意見》,標志著專項債券管理新機制的建立。這個新機制的“新”,可以從5個方面來理解。
一是投向領域實行“新清單”。這次發布的《意見》明確,由原來實行的“正面清單”管理,調整為“負面清單”管理,“負面清單”列舉的無收益項目、樓堂館所、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一般性競爭性產業等禁止類項目以及人員經費等經常性支出,專項債都不允許使用,其他項目都可以安排支持。
二是用作項目資本金的領域增加了“新范圍”。從原來的17個行業增加到22個,新增了新興產業的基礎設施、衛生健康、養老托育、貨運綜合樞紐、城市更新等5個行業以及一些細分行業。同時,以省份為單位,可用作項目資本金的專項債規模上限由25%提高至30%。
三是項目審核實行“新模式”。在10個省以及雄安新區開展項目“自審自發”試點,目前就是要賦予地方更多的靈活性和自主性,提高債券資金發行使用進度和配置效率,也壓實地方的主體責任,防范法定債務風險。具體的做法是,專項債券項目不再報國家部委審核,10個省和雄安新區這些試點地區,省級人民政府批準以后,就可以安排發行;其他省份按照原來規定的渠道報送項目審核,但也有改進措施,那就是提高項目申報的頻次,每年安排4次申報窗口。
四是拓寬專項債券償還“新來源”。允許地方在專項收入和對應的政府性基金收入之外,依法分年安排財政補助資金,以及調度其他項目專項收入、項目單位資金、政府性基金等收入,確保按時足額還本付息,實現省內各市、縣區域平衡,嚴防償付方面出現風險。
五是“借用管還”全流程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專項債券資金全部實行專戶管理、專款專用,嚴防資金擠占挪用。規范新增項目的資產核算,明確行政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資產登記處理方式,分類管理存量項目資產,建立明細臺賬。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立專項債券償債備付金制度,全部“自審自發”試點地區要加快建立償債備付金制度。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網站版權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CCPA各部門以及各分支機構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本站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前必須經本網站同意并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方可進行轉載使用,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的,請注明原文來源地址。如若產生糾紛,本網不承擔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更多>>- 國務院部署推進重大水利工程建設2020-07-13
- 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將新增防洪庫容90億立方米2020-07-13
- 國務院部署約1000億元資金用于災后重建2020-08-31
-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總體方案》2022-01-07
- 推動全年經濟開好局 新一輪政策發力穩增長2022-01-11
- 我國數字經濟領域首部國家級規劃落地202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