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項國內之最!北京東六環改造工程建成通車
4月20日凌晨4時,隨著信號燈由紅轉綠,社會車輛從原六環路駛入東六環隧道,標志著由鐵四院設計、中鐵十四局參與施工的北京東六環改造工程建成通車。自此,往來車輛可以通過地下隧道穿越城市副中心核心區。該項目創造了多項國內之最!

東六環改造工程是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市重點工程,位于北京市通州區城市副中心,南起京哈高速、北至潞苑北大街,線路全長約16.3公里,其中約7.4公里長的盾構隧道是全線控制性工程,也是我國已建成最長盾構高速公路隧道。通過盾構法施工讓六環路入地,既能不破壞地面河流、草木、建筑,還能通過地面還綠,“縫合”被割裂的城市空間。

新華網報道
隧道采用分離式雙洞布置,每洞布置3條車道,設計時速80公里,最大深度75米,是北京市埋深最大的地下隧道。由中鐵十四局承建的西線隧道全長7336米,長距離穿越高密實富水砂層,先后下穿鐵路、地鐵、公路、河流等55處風險源,具有超大直徑、超長距離、超深覆土、超敏感環境等施工難點。

“京華號”出洞
針對施工難點,項目團隊量身定制了“京華號”盾構機,這是當時國產最大直徑盾構機,也是國產首臺16米級超大直徑盾構機。自建設以來,“京華號”先后攻克高風險吊裝、淺覆土始發、長距離穿越高致密砂層等11項技術難題,歷經24個月的施工,完成7.4公里西線隧道掘進任務,并創造了單月進尺542米的掘進紀錄,申報研發工法、專利等23項。
以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鐵四院總工程師肖明清領銜的技術團隊將理論研究與工程實踐深度融合,攻克了超大直徑盾構隧道的世界級難題。設計團隊首創的“分布式凹凸榫+螺栓”新型連接方式,通過在接縫處采用“外主內輔”雙道密封墊,有效控制了接縫錯臺現象,極大提升了接縫防水的可靠性,顯著提高了隧道整體承載能力。
據介紹,建設中最大的安全挑戰就是要控制地層沉降,保障隧道穩定的注漿工藝格外關鍵。項目團隊依托自主研發的同步雙液注漿技術,漿液固結時間從8小時縮至1小時,并能快速達到有效強度,為隧道管片提供更加堅固的“金鐘罩”,該技術實現了對地面沉降的毫米級控制,填補了我國超大直徑泥水盾構隧道同步雙液注漿的空白。

通車后的隧道
在隧道建造過程中,智慧建造的理念貫穿始終。為確保西線隧道37180片管片精準裝配、環環相扣、嚴絲合縫,他們引入數字孿生、物聯網等技術,打造生產云服務平臺,量身定制智能生產線,創新研發重載AGV搬運車、3D檢測等16項先進技術,實現管片生產全過程智能聯動管理,節省33%人工成本,同時提升30%生產效率。
作為北京市重點工程、北京城市副中心標志性工程,這項國家級“平安百年品質示范工程”與“科技示范工程”的開通,是聯通順義、大興、亦莊及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北京新機場的重要通道,對促進京津冀區域交通協同發展、提升全市交通服務水平、構建綜合交通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網站版權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CCPA各部門以及各分支機構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本站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前必須經本網站同意并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方可進行轉載使用,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的,請注明原文來源地址。如若產生糾紛,本網不承擔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更多>>- 舊路換新顏2023-11-02
- 樹立全壽命周期理念,重視橋梁耐久性設計|推動橋梁工程建設提質增效2023-11-03
- 天津首座全預制裝配式橋梁在生態城建成通車2021-11-22
- 成自宜高鐵12月26日開通運營2023-12-25
- 甘肅安臨公路全線建成通車2023-12-29
- 飛架珠江口,一橋通三市!南中高速建成通車202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