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科技創新平臺工作會成功召開
2025年4月21日,2025年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科技創新平臺工作會在廣東省廣州市成功召開。會議由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以下簡稱“協會”)主辦,華潤建材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潤建材”)、華潤集團科學技術協會建材科技分會承辦。
工作會現場
協會特別副會長王肇嘉與本次會議承辦單位華潤建材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副總裁潘飛、來自17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科技創新平臺的代表,及協會特邀嘉賓,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非金屬創新中心李娟主任,上海建工建材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朱敏濤,廣西北海精一電力器材有限責任公司副總裁耿明等參加了此次聯誼會。會議由協會副秘書長陳玉博士主持。
王肇嘉向蒞臨本次會議的各位與會代表表示熱烈的歡迎。他表示,近年來,受經濟大環境的影響,混凝土與水泥制品上下游產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這一背景下,科技創新愈加成為行業破局突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希望各創新平臺共建單位持續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產業新需求,打造各具特色、合作共贏的行業科技創新平臺,讓綠色低碳、智能制造、新材料的創新發展成為行業新質生產力中最亮的底色。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特別副會長王肇嘉
潘飛副總裁代表華潤建材致歡迎辭,他表示華潤建材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持續加強對新產品、新材料、新技術的研發及應用,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目標,探索更富科技含量的發展路徑。華潤建材愿以開放姿態,與協會、同行及合作伙伴共謀發展,為行業可持續未來注入新動能。
華潤建材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副總裁潘飛
協會副秘書長陳玉博士做了科技創新平臺工作報告。2024年,各行業科技創新平臺聚焦各自優勢領域開展科技創新,取得顯著成果,牽頭并參與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積極開展標準制訂和知識產權申報工作。2024年各創新平臺完成標準編制46項,申請專利213項,其中固廢資源化(陶粒、磷石膏)和UHPC材料是專利密集領域,智能制造、智能建造和低碳技術與綠色建材成為創新重點。各平臺初步建立了平臺管理機制和科技投入機制,人員建設初具規模。2025年,行業科技創新平臺工作將聚焦科研定位、強化科技服務、完善交流機制、建立評價標準,以提升平臺科技引領力、行業影響力、高質量發展力和可持續運行能力。
王肇嘉做了題為《新形勢下混凝土企業創新發展路徑》的行業科技創新報告。2024年,我國混凝土行業面臨產能過剩、需求不足等挑戰,行業需要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核心動力。行業通過技術創新與數智化轉型探索突圍路徑:一方面聚焦高性能、低碳化新材料研發,推動產業升級;另一方面加速構建智能化生產、物流及管理平臺,提升運營效率。未來行業將瞄準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目標,完善原材料供應鏈體系,強化頭部企業國際競爭力,推動全產業鏈向數字化平臺轉型,助力行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特別副會長王肇嘉致分享專題報告
會議進入科技創新平臺工作經驗交流環節。唐振中分享了人造石技術與工程技術中心的創新成果:平臺依托潤藍實驗室體系及中試平臺,為技術創新提供堅實支撐,取得多項關鍵技術突破,如高純石英提純、無機人造石等;同時,華潤建材公司聚焦基礎建材、結構建材、功能建材及新材料領域,通過“3C”碳中和理論、低碳研發平臺等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劉云鵬分享了綠色高性能輕骨料混凝土協同創新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通過輕質超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發與應用,提高了混凝土的輕質高強化水平,并利用固廢制備骨料,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成果已在武漢雙柳長江大橋等項目中得到成功應用。呂偉介紹了磷石膏水硬性膠凝材料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的創新工作:中心成功制備出的磷石膏摻量≥80%的輕骨料,用其配制高強混凝土已在20多個工程項目中應用,利用磷石膏17.58萬噸;此外,中心在磷石膏基膠凝材料性能、防輻射混凝土技術及凈化水質混凝土等方面也取得了創新成果。
唐振中、劉云鵬、呂偉匯報創新平臺工作情況
華潤建材科創部副總經理鄧愷陪同與會代表參觀了華潤建材潤藍實驗室。
參觀潤藍實驗室(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在討論環節,各平臺代表匯報了2024年的工作,對未來工作思路、“十五五”科技創新的規劃等重點內容進行了分享,并對行業發展的新興領域、人工智能在行業內的應用與行業數據模型的建立、低碳混凝土的準確定義、材料企業應提供綜合性的全產業鏈服務等行業關心的問題進行了交流。與會嘉賓上海建工建材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朱敏濤、廣西北海精一電力器材有限責任公司副總裁耿明分享了企業發展現狀和在“十五五”期間的發展規劃。
與會行業平臺代表匯報與討論
與會嘉賓朱敏濤與耿明發言
王肇嘉會長對科技創新平臺工作會進行總結。他指出,當前行業存在平臺發展不均衡、各平臺之間交流不足、部分單位創新投入薄弱三大突出問題。針對平臺建設,協會將建立分級評價體系,通過評價“亮差距、促升級”,同時聯合高校及科研機構強化人才梯隊培養,創造產學研合作機會,共同破解技術攻關與成果轉化瓶頸。王肇嘉呼吁創新中心把握“科技創新春天”機遇,堅定創新的信念,以更高站位承擔產業升級責任,通過技術突破與服務優化,推動行業“向新、向綠、向智慧、向國際”,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共創大商機。
與會嘉賓合影
參加本次行業科技創新平臺工作會的平臺代表有:
高性能混凝土結構材料研究與應用技術創新中心高育欣;高性能樁基材料重點實驗室明維;工程建設預制混凝土技術創新中心、預制混凝土綠色低碳研究中心李斌斌;裝配式建筑科技創新平臺劉昊;輕骨料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彭學平;綠色建筑高性能部品技術創新中心吳勇;混凝土預制構件生產裝備與模具技術創新中心薛玉雙;輕骨料材料設計創新中心杜波、劉爽;高性能水泥基材料浮式構筑物重點實驗室蔡云;綠色高性能輕骨料混凝土協同創新中心劉云鵬;磷石膏水硬性膠凝材料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吳赤球、呂偉;預拌混凝土綠色制造創新中心周嘉誠;工程建設預制混凝土技術研究中心劉川;超高性能水泥基材料、結構與工程創新中心,黃政宇、陳明;人造石技術與工程創新中心潘飛、鄧愷、唐振中;有色金屬尾礦及冶煉渣建材化利用技術研究中心徐偉。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網站版權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CCPA各部門以及各分支機構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本站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前必須經本網站同意并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方可進行轉載使用,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的,請注明原文來源地址。如若產生糾紛,本網不承擔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更多>>- CCPA七屆五次理事會在武漢召開2014-12-13
- 混凝土職業技能大賽邀請賽 評委陣容強大2014-12-27
- 專題:2014年CCPA協會活動軌跡2015-02-02
- CCPA充填材料應用技術分會成立2015-11-01
- CCPA輕骨料及輕骨料混凝土分會一屆一次理事會召開2015-12-20
- 2016年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會長會召開2016-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