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實施滿一年:企業滿意度高 市場活力增強
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是全球首部國家層面優化營商環境的專門行政法規。
如今《條例》實施滿一年,相關政策是否很好地落地見效?企業的感受如何?受國務院委托,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實施一年來的情況開展了第三方評估,在1月14日國新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相關負責人就評估情況進行了介紹。
“我們選取了《條例》中有硬性改革要求的34個條目,通過企業座談、政府座談、實地走訪、問卷調查、線上調查等方式進行評估,實地調研了全國9省市的18個典型城市,并與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商務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進行了座談交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介紹,總體來看,《條例》實施開局良好、取得明顯成效,31個省(區、市)均制定出臺了貫徹實施《條例》的具體政策措施,聚焦營商環境短板弱項和突出問題,出臺了一系列實打實、硬碰硬的改革舉措。為抗擊疫情和促進復工復產、復市復業提供了有力支撐,進一步保護和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培育了國際競爭新優勢,促進了政府職能深刻轉變,企業普遍認為“放出了活力、管出了公平、服出了效率”。
評估結果顯示,34條有硬性約束的具體條目,達到“基本落實”及以上水平的占90.7%,企業對營商環境的滿意度總體處于高位。“我們給企業的調研問卷列出了企業有明確感受的21個條目,其中,20個條目平均得分在4分以上(滿分5分),只有1個條目得分低于4分,但也接近4分。”張軍擴表示,企業滿意度得分較高的項目,主要集中在政府服務方面,包括辦稅便利性,企業開辦、變更便利性,減稅降費,政府服務標準化、網上辦事便利性等。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所長馬駿透露,有些地方通過智能技術、大數據、電子政務平臺等工具以及數據自動篩選、智能審批、資金自動到賬等辦法,讓惠企政策直達企業,還有很多地方推行“一件事一次辦”,這些全國各地創造的大量先進經驗在評估中形成“經驗清單”,將在全國推廣。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網站版權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CCPA各部門以及各分支機構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本站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前必須經本網站同意并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方可進行轉載使用,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的,請注明原文來源地址。如若產生糾紛,本網不承擔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