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創新為引領 力爭打造全國一流智慧化工廠
高新建材產品生產車間。高新建材公司 供圖
近日,在重慶建工高新建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高新建材公司)生產車間,機器轟隆,雖天氣炎熱,但工人們都在有條不紊地工作,正加大力度全力保障生產,訂單從以前的“等著做”到現在“選著做”,一片繁榮景象。
今年1-6月,高新建材公司實現簽約1.94億元,同比增長249.42%。
近年來,重慶大力發展PC裝配式建筑(就像用“搭積木”的方式蓋房子,這種新型建筑的大量構件在車間生產加工完成后,運到工地上進行組裝拼接,不僅能讓樓房建造得更加便捷,而且節能環保)。作為重慶裝配式建筑重點生產企業,高新建材公司以科技創新為翼,助力公司在裝配式建筑產業鏈上愈走愈遠。高新建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要力爭把高新建材打造成全國一流的智慧化產業基地。
高新建材公司鳥瞰圖。高新建材公司 供圖
產學研協同發展
加強科技創新項目研究
深化政企產學研融合,是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基于此,高新建材公司瞄準重慶大學,專門針對裝配式建筑合力研究國家重點研發科技項目。
據了解,該項目《免蒸養制品用高強混凝土材料應用技術與示范》,通過技術創新改進生產工藝,大幅降低PC構件生產過程中的燃氣消耗,提高生產效率并降低生產成本,同時公司正在將研究成果編制重慶地方標準,將技術在全重慶推廣,促進裝配式建筑進一步發展。
不僅如此,在今年7月,該公司還聯合重慶大學成立“建材系研究生、本科生實習基地”,該基地為公司高層次專業人才培養打造了堅實的人才基礎,將學生們的專業能力能夠在實踐中得到充分發揮,探索培養新模式。
與高校聯合搞研究只是該公司其中一個戰略方面,另一方面在政企合作上,高新建材公司將依托重慶建工集團與地方政府的戰略合作,一方面將在建設傳統的建筑產業基礎上,積極支持地方現代建筑產業戰略規劃,共同推動基于裝配式建筑板塊的建筑產業合作;另一方面將積極推動公司在投資建設裝配式構件產線新增擴能改造、研發中心、實訓基地建設和開展原材料產業鏈一體化生產體系。
高新建材公司中控室。高新建材公司 供圖
完善各項機制
保障科技創新落實落地
主編1部《裝配式建筑混凝土預制構件生產技術標準》;
參編5部不同類型的標準,如《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結構工程施工及質量驗收標準》、《裝配式建筑職業技能標準》(行業標準),《預制混凝土剪力墻內墻板》;
獲得1項“3D打印混凝土材料塑性堆積高度測試模具及方法”發明專利;
獲得6項實用新型專利,如“一種輕質的預制樓梯”“預制疊合樓板”“預制陽臺吊裝輔助裝置”……
把創新的藍圖變成現實,關鍵是要抓落實,高新建材公司獲得一系列科技成果,離不開各方面保障及支撐,該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司著重以四大方面為抓手推動科技創新行穩致遠。
抓設備改造。據了解,目前高新建材公司生產線是2015年投產,已經不適應現在的產業發展需要,該公司以源頭作為出發點,投資1.4億進行升級改造,新投產一條生產線。從迭代概念上說,以前的生產線是1.0,現在是5.0。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6月份,高新建材公司就進行PC工廠改擴建項目,項目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年綜合產能可達約14萬m?,成為重慶區域裝配式建筑產能最大的PC生產基地。
抓智能化廠房建設。目前高新建材公司有兩個廠房,一個是2.2萬㎡,另一個是1.8萬㎡,將對這兩個廠房進行智能化、工業化、信息化的改造。改建完后的智慧工廠,將實行全流程智能化操作,員工只需坐在電腦前控制,即可進行產品生產。
抓團隊建設。人才是第一發展力,高新建材公司在研發人員上配備了1個博士,7個研究生,并且公司員工有60%以上是本科及以上,該相關負責人表示:“整體趨勢表現為年輕化、高學歷,這在重慶目前PC行業來說,我們的人才儲備和人才架構是較為完善的企業之一。”
抓體制機制建設。高新建材公司還在體制機制上,針對成果激勵、科技研發專用賬戶等方面都進行了詳細的設計和優化。
高新建材公司黨支部書記、董事長黃志和表示,“在‘十四五’期間,公司將謀劃好體系與持續研發能力、裝備水平的能力、工藝能力和制度創新能力,以科技創新賦能企業高質量發展。具體來說將進一步豐富產品類型,拓展市政構件的生產,產學研深度融合,在生產與研發上,對資質進行相應升級,打造一個有核心競爭力企業。”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網站版權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CCPA各部門以及各分支機構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本站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前必須經本網站同意并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方可進行轉載使用,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的,請注明原文來源地址。如若產生糾紛,本網不承擔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