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廢料變骨料助力海綿城市建設
圖為馬鞍山街頭鋪設尾礦渣為原料做成的彩色路面
中國十七冶研發團隊日前首次開發了以鐵尾礦廢棄材料為骨料的透水混凝土制備方法,大幅降低透水混凝土成本,實現廢棄材料的資源化利用。多元廢渣膠凝體系設計方法,拓展了廢渣利用范圍,提高利用效率60%以上。
冶金制造業在礦山開采、冶煉等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尾礦渣,其堆放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其產生的廢水、廢氣等也將給環境帶來大量的污染。但對于中國十七冶的工程技術人員來說,“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寶貝”。從冶金廢料到多種產品基本原料,從一無是處到重獲新生,技術的進步讓企業傳統的工業固廢煥發出勃勃生機。
當前,由于傳統城市建設模式,導致處處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傳統城市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設施來排水,阻斷了雨水對地下水的補充,不利于地下水的生成,甚至造成城市內澇。如何提高尾礦渣綜合利用率,可不可以將冶金廢料作為骨料制成透水混凝土路面,助力海綿城市建設?十七冶集團提出了新的思路。
十七冶研發團隊負責人表示,利用鐵尾礦廢棄材料作為骨料制成透水磚,不僅可以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新材料新技術支持,還可以為廢棄鐵尾礦渣處理提出新的方案,同時解決建筑材料短缺問題。據該負責人介紹,如今利用鐵礦尾礦渣制備透水混凝土,不僅減少了開采天然石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每平方米成本降低更是超過45元。尾礦砂基透水磚制備成的各種美麗圖案透水磚,成本降低約三分之一。
“新型的透水混凝土和透水磚施工簡單,能夠有效施工效率,且可以根據環境及功能需要設計圖案,顏色豐富,具有防滑功能,有效提高了車輛、行人的通行舒適性與安全性,滿足現代化城市建設的審美觀和生活需要。”該負責人說。
如今在安徽省馬鞍山市鑫福花園、濱江花園小區道路、采石古鎮等小區路面,“彩色透水路面”已經走進居民身邊,鋪設面積近150萬平方米,這不僅開啟了海綿城市建設的新路,也為工業廢料的資源化利用提供了一條有效的途徑。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網站版權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CCPA各部門以及各分支機構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本站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前必須經本網站同意并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方可進行轉載使用,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的,請注明原文來源地址。如若產生糾紛,本網不承擔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