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師講述“冰壇”:所有人都能享受的冬奧遺產
隨著2022北京冬奧會的進行,越來越多的冬奧場館為大家所熟悉,它們背后的故事也受到人們的關注。近日,首體園區總體規劃師、“冰壇”主創建筑師盧鵬接受了澎湃新聞“我和冬奧”欄目專訪,將首體園區和冬季運動管理中心綜合訓練館——“冰壇”背后的故事娓娓道來。以下為澎湃新聞報道內容。
建筑師講述“冰壇”:所有人都能享受的冬奧遺產
冬奧會的主角從來不只是賽場之上的運動員,冬奧屬于中國每一個普通人。從申辦冬奧成功至今,7年時間,冬奧和冰雪運動改變了許多人的人生。他們是冬奧裁判、技術官員,是冬奧志愿者,是城市服務者,是千千萬萬個熱愛冰雪運動的你和我。
在北京市中關村南大街的門戶位置上,一座佇立于此的“冰壇”,讓來往的人們總忍不住向其投去目光。
方圓結合的外形、宛如冰場上冰痕一樣的立面、與周邊環境相得益彰的整體設計……這一系列因素,都讓這座場館分外抓人眼球。這座被稱為“冰壇”的冬季運動管理中心綜合訓練館,是北京冬奧會首個完工的新建冰上項目場館,其讓人眼前一亮的外觀,其實蘊含了諸多實用考慮。
而在未來,這座場館也將成為被所有人享受的冬奧遺產之一。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時,首體園區總體規劃師、“冰壇”主創建筑師盧鵬就將這座場館背后的故事與理念,娓娓道來。
首體園區總體規劃師、“冰壇”主創建筑師盧鵬
從“百米沖刺”到十年“馬拉松”
北京冬奧會賽時,“冰壇”將作為短道速滑項目的訓練場館使用,賽后則可以滿足冰壺、短道速滑和花樣滑冰國家隊的駐訓任務,同時也將向大眾開放。
而回想起“冰壇”從落筆藍圖到變成現實的經歷,盧鵬也不禁感慨萬千。因為從最初接觸到這一任務,到最終看到這座場館佇立在了所有人眼前,整個時間的跨度竟然長達十年。
“最開始是在2010年的春節前接到標書,參加設計競賽,當年四月底得到中標的結果,隨后在2011年的年初,我們將初步設計上報給了國家體育總局。”盧鵬對澎湃新聞記者回憶。
自西向南望向冰壇 岳意賀 / 攝
彼時,這座場館還沒有和“冬奧會”這個概念產生聯系,隨后由于首體園區設施建設重心的調整,盧鵬也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了整個北京首體園區的總體規劃工作,“冰壇”這座場館的設計,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已然暫時“凍結”。
一直到2015年,北京冬奧會申辦成功的消息,讓“冰壇”成為了冬奧會相關的工程之一,設計工作也重新啟動,從2016年8月收到重新啟動設計的正式函件,到2020年5月竣工,盧鵬和團隊成員們可謂是不敢有絲毫放松。而其間的辛勞和壓力,也只有他們自己才能體會。
“最開始在開始投標的時候,我們認為這個設計是一場百米沖刺,沒想到結果是從沖刺變成了‘馬拉松’。但在按馬拉松節奏跑的時候,我們從中途又要開始再度沖刺,不管是設計還是施工建造,都是在沖刺。”
“2016年重啟(設計)之后場館的定位發生了變化,從國家隊訓練基地變成了訓練基地復合冬奧場館,使用的要求和性質發生了變化,對設計任務也產生了新的要求,因此我們對已經完成的初步設計做了相當幅度的修改,很大程度上就是重做,僅僅保留了外觀和總體布局。”
自東南望向冰壇 王俊杰 / 攝
復雜環境,提出諸多設計挑戰
正如盧鵬所言,“冰壇”是首批開工的冬奧工程,也是首批竣工的冰上場館,作為場館建設工程的“先鋒”之一,自然不能有絲毫懈怠。然而在這個“先鋒”任務上,盧鵬和團隊遭遇的卻是一場影響因素眾多的極為復雜的戰役。他說如今自己的一頭白發,就是為了這座“冰壇”而熬出來的。
冰壇位于北京市的繁華城區,因此地形大小的限制就顯得尤為嚴格。“在城市寸土寸金的中心區,本身的場地就很狹小,而且還不規則,是一塊類似五邊形的地形。”盧鵬對澎湃新聞記者分析道。
并且按照設計要求,在這一塊不大的空間里,“冰壇”不僅要提供專業運動員訓練、治療恢復、居住這些復合功能,還要同時向市民公眾開放,滿足大眾冰雪運動健身的需求。
上層冰場——短道速滑 岳意賀 / 攝
其次,周邊的環境也帶來了苛刻的要求。“北京是一座具有現代風貌的古都,所以‘冰壇’的整體外觀也要符合城市風貌的要求,不能太夸張。同時周邊還有明代的真覺寺,還有文物保護上的色彩和高度的要求……”
的確,除了歷史古跡之外,“冰壇”還與眾多不同時代的著名建筑相鄰,比如首都體育館和國家圖書館等等。在不要太過“張揚”的同時,又體現出新時代的風貌與冰雪的內涵,并不是個容易的任務。
除此之外,地鐵線路的經過也帶來了設計上的挑戰。“我們最開始做設計的時候(場館附近)是兩條地鐵線,重啟設計以后又才收到資料,說還有第三條(地鐵),場地的設計難度一下子就上去了。三條地鐵線交會,要在一個狹窄的用地去做多樣的功能,加上地鐵帶來的減振等因素,又給工程設計帶來了困難。”面對種種挑戰,盧鵬和團隊迎難而上。
“而且我們還對項目組的結構設計師提出要求,不希望出現類似建筑中普遍存在的抗震變形縫,這樣可以保證冰車運行的平穩,保證運動員的使用不受限制,但這樣一來又提高了結構設計的難度。”
集約化的專業空間體系
抽絲剝繭,交出滿意答卷
怎樣在眾多復雜的要求和限制條件下,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盧鵬提到了四個字:抽絲剝繭。
面對復雜的外部環境,盧鵬和團隊因地制宜,而至于怎樣把多功能整合在有限的空間,他們則進行了“歸類合并”的工作。在最終呈現的“冰壇”之中,設置了專業競技在東在上,公眾開放在西在底的兩套空間體系,兩者之間通過可以采光通風的露天內院緩沖,根據開放情況的不同靈活控制。而在面向專業隊伍和面向群眾的不同區域,也體現了不同的設計側重,比如正對地鐵口的西大廳就被設置為公眾出入口,非常方便市民。
嵌入場所的冰壇 張蘭英 / 攝
“針對群眾的區域,我們在設計上希望更多地去展示冰雪運動的魅力,所以布置了西大廳,同時也考慮了合適群眾功能的配套設施,比如咖啡簡餐廳,還有體育榮譽展示區、公眾休息室和休息區等。”
“而在專業區域,這邊就強調流線的便捷高效,以及服務設施的充足。”除了冰上及陸上訓練場地外,“冰壇”內科研、醫療、康復用房、運動員宿舍和餐廳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運動員可在場館內完成專業訓練、理療康復、餐飲住宿等所有活動。與此同時,場館內還潛藏了許多一般人難以注意到的貼心小細節,比如對于色彩的使用。
體能訓練廳 岳意賀 / 攝
“冰面是白色的,而為了運動員的視覺聚焦,冰場其余的部分也會比較暗,人長時間待在這樣的環境中,心理就會有一種失溫的感覺。所以我們在非冰的區域就用紅色這樣比較顯眼的顏色去激發人們的熱情,補償在運動空間可能流失的心理溫度。”盧鵬介紹道。“理療康復區域則需要寧靜,我們就采用了藍色、紫色等顏色。這樣整個建筑外觀是銀灰色,比較沉穩,符合城市的氣質,但內部其實又有各色豐富的空間存在。”
外形亮麗的同時環保節能
經過辛勤的設計及建造工作之后,“冰壇”最終在2020年5月竣工,呈現在世人眼前,其宛如冰場上冰痕的外觀,一瞬間就抓住了許多人的眼球。但按盧鵬的說法,相比于外形審美上的考量,這其實更多地是考慮到了實用與節能的需求。
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盧鵬坦言這樣的外觀設計的確體現了冰雪運動的風韻,但外形卻并非設計的核心:“實際上(外觀)是一個結果,并不是我們作為一個追求,或者預設的出發點去考慮的。”
“這一方面是一種對狹窄場地的回應,另外立面的線條其實是因為不同的空間對于采光有著不同的需求。比如運動員居住的地方陽光要充足,冰上訓練的地方要陽光稀少,所以就會產生(外立面)寬窄的變化,通過寬窄的變化去實現對光線的調節,這其實都是功能的元素在主導。”
內向休閑露臺 岳意賀 / 攝
在盧鵬看來,通過這樣的設計,能夠最大化地根據需求利用自然光線。而從節約能源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設計自然也能夠減少資源的浪費。與此同時,這樣的理念也和北京冬奧會注重綠色環保的大背景相契合。相比于一些表面上的中國風設計符號,盧鵬認為這樣因地制宜,注重利用自然能源的整體設計哲學,其實更能夠體現中國智慧的價值觀。
“我們想展示一個創新的、進取的狀態,這也是奧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強’的精神。所以在這個建筑中,我們也希望能夠展現當代中國設計師對‘中國設計’的內涵的理解。”
奧運遺產將被所有人共享
目前“冰壇”已經逐步進入了實際使用階段,但盧鵬卻說,在沖刺狀態下跑完一場持續十年的馬拉松之后,自己并沒有“沖過了終點線”的感覺。
“在竣工驗收結束之后,我們還在跟業主和施工方還一起開會溝通,覺得還有地方可以再完善和改進。每次去到場館里我可能都會想象,這個地方當初我們想的是什么樣,現在是什么樣,未來會是什么樣,群眾用起來之后又會帶來什么變化。”
的確,服役于北京冬奧會期間的任務,只是“冰壇”生命周期的開端,未來的很多年里,這里都將持續為冰雪運動國家隊以及大眾冰雪運動服務。這將是冬奧會帶給北京這座城市的諸多遺產之一,正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帶來了諸多改變,2022年北京冬奧會同樣將成為北京乃至全中國發展的一座里程碑。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很多設施,賽后大家一直使用到現在,比如水立方我們就經常去游泳,奧林匹克公園也是我們經常去的地方。這些都是奧運會的遺產,北京人一直在使用和享受著奧運的遺產。所以我也很期待這一屆冬奧會留下新的遺產,能夠給北京的市民生活增添一些冰雪的味道。”能成為創造奧運遺產的貢獻者之一,也讓他倍感自豪。在盧鵬來看,2022年北京冬奧會帶來的一方面是設施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是冰雪運動水平的提升,而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講,也是一種信心的提升,“我們在疫情的情況下也能夠舉辦冬奧會,讓各國運動員團結在這場盛會當中。”
“進取和創新始終是中國元素一個很重要的內涵,這也和奧運會的精神相一致。這一屆冬奧會帶給我的體會和感受,就是要用更寬的視野,去提供中國的方案。”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網站版權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CCPA各部門以及各分支機構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本站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前必須經本網站同意并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方可進行轉載使用,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的,請注明原文來源地址。如若產生糾紛,本網不承擔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更多>>- 北京:對冬奧工程等重點項目確保每周全覆蓋巡查一次以上2021-12-02
- 冬奧來了丨“冰立方”冰上運動中心通過竣工驗收2021-12-15
- 北京冬奧會將創下一個新紀錄!2022-01-17
- 北京榆構集團:“冰絲帶”的看臺板是這樣建成的2022-01-21
- “冰絲帶”里混凝土創造中國奇跡,期待“一起向未來”2022-01-25
- “水立方”到“冰立方”的華麗變身——國家游泳中心2022-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