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愉拍视频-四川一级丰满女老板毛片_久久99精品免费一区二区-91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歡迎您來到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官方網站
行業新聞
120年的大橋 120年的混凝土
時間:2022-04-22    來源:中國建材報    分享:
港珠澳大橋是中國交通建設史上技術最復雜、環保要求最嚴格、品質要求最高的工程之一。
■全國政協委員、港珠澳大橋總工程師  蘇權科

1


作者簡介  蘇權科,教授級高工,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橋梁與結構工程分會副理事長,粵港澳大灣區交通建設智能維養與安全運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長安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南大學客座教授。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港珠澳大橋跨海集群工程建設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港珠澳大橋智能化運維技術集成應用”項目負責人。獲2018年國際橋梁結構維護與安全協會(IABMAS)杰出貢獻獎、第六屆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稱號,南粵創新獎、南粵楷模。

1987年畢業于長安大學,工學碩士。曾任廣東省公路工程質量監督站副站長、廣東省交通科學研究所總工程師。參加了廣東汕頭海灣大橋、臺山鎮海灣大橋、福建廈門海滄大橋等重大工程建設。2004年起至今擔任港珠澳大橋工程總工程師。



港珠澳大橋是中國交通建設史上技術最復雜、環保要求最嚴格、品質要求最高的工程之一。按要求,這座大氣磅礴的跨海集群超級工程要能達到120年的使用壽命。遙望一個多世紀,大橋要不間斷地經受海水、海風、鹽霧、潮汐、干濕循環等眾多極端惡劣和嚴酷的環境挑戰,如何確保惡劣條件下的耐久性,是工程建設品質的關鍵所在。我們聯合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與清華大學組成耐久性研究團隊,經過數年探索,提出基于可靠度理論的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新方法,解決了120年耐久性設計施工難題,被國際同行稱為“港珠澳模型”。


1. 混凝土結構的耐久性設計基于實際環境和長期性能

當時我國內地已經建設了東海大橋、杭州灣大橋和青島海灣大橋等多座跨海橋梁工程,設計使用年限為100年。這些工程都是通過使用海工高性能混凝土、規定最小保護層厚度,采取附加防腐蝕措施和嚴格管控施工的技術思路來實現耐久性目標的。英吉利海峽隧道和我國香港的昂船州大橋有120年設計使用年限的工程建設經驗,采取合理設計指標、嚴格控制施工質量、明確規定后期維護等措施是工程耐久性保障的基本思路。

港珠澳大橋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用的氯離子擴散系數的衰減規律,根據長期暴露試驗的數據回歸得到。混凝土中混摻粉煤灰、粒化高爐礦渣粉以獲得最優的抗氯離子滲透性能。在材料和設計施工水平能夠達到的前提下,從材料性能和構件構造上最大限度地提高結構的耐久性水平,同時對腐蝕風險較高的重要構件關鍵部位采取合適的附加防腐措施。港珠澳大橋混凝土結構不同部位具體需結合各部位的工況條件,考慮外加防腐蝕措施的效果、施工可行性以及全壽命周期成本。


2. 混凝土結構采取綜合防護技術附加防腐蝕措施

理論上采用海工高性能混凝土與足夠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混凝土結構可以達到120年使用壽命。但考慮到實際設計施工的偏差、材料性能的波動、環境和荷載的影響等不利因素,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防腐蝕措施,來降低腐蝕風險和提高耐久性安全儲備。通過對不同外加防腐措施的技術特點、經濟效益和混凝土構件腐蝕風險三者之間綜合分析,港珠澳大橋不同部位分別采用了硅烷浸漬防腐、外層不銹鋼鋼筋或環氧涂層鋼筋加硅烷浸漬聯合的外加防腐蝕,以混凝土自防水為主、運營期耐久性監測傳感器等附加防腐蝕措施。


3. 混凝土結構耐久性施工質量控制

根據港珠澳大橋結構類型和施工特點,研究編制了用于指導混凝土施工的《港珠澳大橋混凝土耐久性質量控制技術規程》。針對全斷面澆筑沉管管段大體積混凝土的控裂難題,提出有針對性的管節預制工藝、溫控及監測措施,通過模型試驗、仿真分析全面檢驗并優化原材料和施工工藝等。另一方面,對結構或構件跟蹤測試,針對有明顯缺陷或耐久性評估不能滿足設計目標的,采取合適的補救措施。


4. 混凝土結構運營期耐久性維護?

120年設計使用壽命的實現是一項貫穿于設計、施工和維護等各個階段的系統問題。港珠澳大橋構件種類多,環境不同的構件耐久性劣化時變過程也不同。因此,制定了科學的營運期耐久性維護制度、耐久性監測、定期評估和耐久性再設計等耐久性維護策略。

港珠澳大橋設置了不同極端工況的分項安全系數,大橋主體結構應對各種災害挑戰有底氣,可有效抵抗16級臺風、8級地震。

本文原載于《中國建材報》4月18日3版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網站版權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CCPA各部門以及各分支機構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本站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前必須經本網站同意并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方可進行轉載使用,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的,請注明原文來源地址。如若產生糾紛,本網不承擔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

返回頂部

X

您正在使用Internet Explorer瀏覽器


若您無法正常瀏覽本頁面,為了得到我們網站最好的體驗效果,請您更換為360、QQ、Chrome、火狐等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