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是中國交通建設史上技術最復雜、環保要求最嚴格、品質要求最高的工程之一。按要求,這座大氣磅礴的跨海集群超級工程要能達到120年的使用壽命。遙望一個多世紀,大橋要不間斷地經受海水、海風、鹽霧、潮汐、干濕循環等眾多極端惡劣和嚴酷的環境挑戰,如何確保惡劣條件下的耐久性,是工程建設品質的關鍵所在。我們聯合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與清華大學組成耐久性研究團隊,經過數年探索,提出基于可靠度理論的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新方法,解決了120年耐久性設計施工難題,被國際同行稱為“港珠澳模型”。
120年的大橋 120年的混凝土
1
作者簡介 蘇權科,教授級高工,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橋梁與結構工程分會副理事長,粵港澳大灣區交通建設智能維養與安全運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長安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南大學客座教授。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港珠澳大橋跨海集群工程建設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港珠澳大橋智能化運維技術集成應用”項目負責人。獲2018年國際橋梁結構維護與安全協會(IABMAS)杰出貢獻獎、第六屆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稱號,南粵創新獎、南粵楷模。
1987年畢業于長安大學,工學碩士。曾任廣東省公路工程質量監督站副站長、廣東省交通科學研究所總工程師。參加了廣東汕頭海灣大橋、臺山鎮海灣大橋、福建廈門海滄大橋等重大工程建設。2004年起至今擔任港珠澳大橋工程總工程師。
本文原載于《中國建材報》4月18日3版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網站版權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CCPA各部門以及各分支機構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本站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前必須經本網站同意并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方可進行轉載使用,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的,請注明原文來源地址。如若產生糾紛,本網不承擔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更多>>- “為了救人,爭分奪秒”——中央援建的香港6所方艙項目全部完工2022-03-29
- 港珠澳大橋開通五周年: 從一橋連三地,到筑夢大灣區!2023-10-26
- 東聯港澳,直達粵西!鶴港高速全線建成通車2023-12-09
- 清水混凝土:混凝土界的“素顏美人”2024-07-15
- 100萬座中國橋,這很city啊2024-10-22
- 這些重大工程,彰顯中國力量2024-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