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已上繳結存利潤8000億 相當于降準0.4個百分點
5月10日,人民銀行國庫局局長董化杰在留抵退稅新聞發布會上介紹,為保障財政支出強度,支持稅務部門加快辦理留抵退稅,人民銀行靠前發力,根據退稅進度,加快向中央財政上繳利潤的節奏,2022年以來,已累計上繳結存利潤8000億元,全年上繳利潤將超1.1萬億元,為退稅資金保障打下堅實基礎,直接增強財政可用財力,進一步激發微觀主體活力。
“已上繳結存利潤8000億元相當于降準0.4個百分點,與其他貨幣政策操作相互配合,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董化杰表示,央行上繳利潤也將通過財政支出下沉基層、直達市場主體,預計上繳超萬億元結存利潤將拉動全年廣義貨幣(M2)增速約0.5個百分點,很好體現了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同配合。
今年3月8日,央行宣布,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政府工作報告的部署,為增強可用財力,今年人民銀行依法向中央財政上繳結存利潤,總額超過1萬億元,主要用于留抵退稅和增加對地方轉移支付,支持助企紓困、穩就業保民生。人民銀行結存利潤主要來自過去幾年的外匯儲備經營收益,不會增加稅收或經濟主體負擔,也不是財政赤字。人民銀行依法向中央財政上繳結存利潤,不會造成財政向央行透支。結存利潤按月均衡上繳,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規模保持穩定,體現了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調聯動,共同發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
4月18日,央行在《關于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金融服務的通知》中披露稱,今年以來,人民銀行加大流動性投放力度,為支持小微企業留抵退稅加速落地,人民銀行靠前發力加快向中央財政上繳結存利潤,截至4月中旬已上繳6000億元,主要用于留抵退稅和向地方政府轉移支付,相當于投放基礎貨幣6000億元,和全面降準0.25個百分點基本相當。
“人民銀行與財政部、稅務總局建立部門會商機制,人民銀行分支機構與當地財稅部門建立會商工作機制,研究增值稅留抵退稅工作方案,優化退稅業務流程,及時解決工作難題。”董化杰介紹。
對于該會商機制,財政部預算司司長王建凡介紹,為高效推進留抵退稅政策落實,財政部、稅務總局、人民銀行建立落實留抵退稅政策三部門會商機制,4月份以來已召開四次專題會議,加強退稅工作分析研判,研究推動解決退稅工作遇到的重大問題。在此基礎上,三部門聯合印發通知,要求各地結合實際,建立健全由政府負責同志牽頭,財政、稅務、人民銀行等部門參加的會商工作機制,加強部門間協調配合,實現信息共享,形成工作合力,切實做好留抵退稅資金保障,加快留抵退稅政策實施進度,落實為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紓困舉措,促進政策紅利直達快享。
董化杰稱,近期的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工作,在時間上與個人所得稅匯算清繳退稅、六稅兩費減免退稅、出口退稅等多項政策性退稅疊加,人民銀行國庫部門退稅業務量大幅增加,達到歷史峰值。為確保退稅業務順利開展,妥善應對退稅業務量激增和疫情影響的雙重挑戰,各級國庫克服困難、加班加點,及時完成了國庫業務系統有關參數設置;加強系統運維保障,優化退稅業務安排,將國庫系統辦理業務的終了時間延長至每天19:30,并且支持雙休日、節假日辦理退稅業務;強化應急保障機制,做好緊急情況下的人員安排和系統保障,確保疫情期間增值稅留抵退稅等資金撥付、退付業務不間斷。
王建凡還表示,財政部積極協調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加快上繳近年結存利潤,人民銀行、中投公司等單位,采取有力措施,及時籌措資金,確保上繳資金及時到位。
今年3月8日,財政部在答記者問中表示,安排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上繳利潤,是我國的慣例做法,也是統籌財政資源、跨年度調節資金的重要手段,其中包括中國煙草總公司、中投公司等,人民銀行也是上繳單位之一。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網站版權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CCPA各部門以及各分支機構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本站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前必須經本網站同意并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方可進行轉載使用,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的,請注明原文來源地址。如若產生糾紛,本網不承擔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更多>>- 重大信號!1月新增貸款4萬億,企業部門占8成!社融增量超6萬億,寬信用持續見效2022-02-11
- 金融穩定頂層設計出爐 為重大風險處置設立保障基金2022-04-07
- 降準!央行釋放5300億力挺實體經濟發展2022-04-18
- 中國人民銀行決定下調金融機構外匯存款準備金率2022-04-26
- 水利部、中國人民銀行召開金融支持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推進會2022-06-15
- 再來3000億!央行岀手,重點投向三類項目2022-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