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減一加”助力混凝土碳達峰

“一減”,就是在水泥用量上做減法;“一加”,就是在科學消納工業固廢上做加法。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發布《建材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簡稱《實施方案》),明確提出了建材行業推進碳達峰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是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實施方案》的發布,對指導建材行業科學有序碳達峰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工作方向,對建材行業如期實現碳達峰,并在碳達峰過程中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夯實產業長遠發展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是支撐中國建造與國民經濟建設的基礎產業,也是構建現代文明城鄉的重要材料。我國是全球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產業第一大生產與消費國家,亦是建材行業二氧化碳主要排放產品水泥的最重要承接消納產業群。因此,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在建材行業碳達峰碳中和的進程中,承擔著重要的使命與責任。認真貫徹落實《實施方案》,是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決策部署的生動實踐。
《實施方案》結合建材行業的實際,提出了5類15項重點任務。
一是強化總量控制。引導低效產能退出,防范過剩產能新增,完善水泥錯峰生產。二是推動原料替代。逐步減少碳酸鹽用量,加快提升固廢利用水平,推動建材產品減量化使用。三是轉換用能結構。加大替代燃料利用,加快清潔綠色能源應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水平。四是加快技術創新。加快研發重大關鍵低碳技術,加快推廣節能降碳技術裝備,以數字化轉型促進行業節能降碳。五是推進綠色制造。構建高效清潔生產體系,構建綠色建材產品體系,加快綠色建材生產和應用。
學習《實施方案》,我們可以感到方向明確、路徑清晰。
水泥行業碳排放量占建材碳排放量的83%,是建材行業實現碳達峰的減排重點。因此推動水泥產品減量化使用是碳達峰的應有之義。
在我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已經形成了一個共識,即發展“低碳混凝土”,水泥減量勢在必行。數年來的實踐也證明,只要我們改變觀念,注重把好砂石骨料的質量關,同時用好大摻量粉煤灰、礦渣、石粉等工業固廢,我們就一定能推動“低碳混凝土”獲得長足地發展,實現根據使用要求進行產品配制和生產,降低傳統膠凝材料的使用量。
發展“低碳混凝土",首先需要放大視野通觀全局。特別要強調的是,要充分認識發展“低碳混凝土”的重要意義,要把對發展“低碳混凝土”重要性、迫切性的認識提高到關系全球人類生存環境的高度。吳中偉先生早在上世紀末就提出要發展“綠色高性能混凝土”( GHPC ),要少用水泥熟料,多用摻合料。他還說:應該在應用技術方面來一次大突破,發展 GHPC 是當前最有效的途徑。用大量工業廢渣作為活性細摻料代替大量熟料,最多可達60%~80%,在 GHPC 中不是熟料水泥,而是磨細礦渣和粉煤灰、硅灰等,或它們的復合,成為膠凝材料的主要組分。環顧全球,歐洲是混凝土技術和工藝的發源地,歐洲的水泥品種很多,其中包括多種摻有少量混合材的硅酸鹽水泥,還有幾種摻有多量混合材的水泥。例如,火山灰水泥里火山灰的含量最大可以到55%;礦渣水泥更加突出,Ⅰ 型礦渣水泥礦渣含量在35%-65%,Ⅱ型礦渣水泥礦渣含量在65%-80%。據國內混凝土專家介紹,北美開發的高性能大摻量粉煤灰混凝土,可以做到每立方混凝土用水泥150千克,粉煤灰200千克和用水量低至130千克以下配制。“低碳混凝土”的技術路徑中至少有以下特征:應用級配和粒形良好的砂石骨料減小空隙率,同時采用大摻量礦物摻合料以及品質良好的外加劑,以獲得低水泥用量、低用水量的混凝土配制與應用效果。發展低碳混凝土,就是要善用資源,少用水泥熟料,對環境友好,促可持續發展。
多年的實踐表明,混凝土是我國消納工業固廢與建筑垃圾的最重要產業之一。據業內資深專家介紹,當前,混凝土中用量最多的強度等級為C30~C40。以每立方米混凝土大約摻入100千克~150千克的粉煤灰、礦渣粉等輔助膠凝材料估算,僅以粉體材料形式消納的固廢大約為3億~4億噸。正是以固廢的粉體材料和外加劑技術為支撐,混凝土的單位水泥用量整體呈逐步降低的態勢。
據不完全統計,在2010年前后,我國C30等級的預拌混凝土平均水泥用量大概在每立方米290千克。近幾年,這個數據降到約每立方米240千克,有的地方甚至接近每立方米200千克。從混凝土理論和實踐來看,目前混凝土的單位水泥用量仍有下降的空間,這取決于砂石骨料質量的提升和骨料體系的進一步優化,同時也有賴于固廢粉體材料加工和應用水平的提升。
目前,我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的骨干企業經過多年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化積累,已構建起完善的綠色制造體系。從摻和料和機制砂骨料等多個維度將粉煤灰、礦渣、鋼渣、建筑垃圾等工業或建筑廢棄物凝聚成合格的建筑部品或產品。我國預拌混凝土產業在消納固體廢棄物方面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十三五”以來,我國每年都將二十余億噸水泥、一百多億噸砂石骨料、近十億噸工業固廢和建筑垃圾凝聚成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輸送至市場的最終端。肩負著碳達峰的歷史使命,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的低碳之路依然任重道遠。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網站版權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CCPA各部門以及各分支機構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本站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前必須經本網站同意并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方可進行轉載使用,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的,請注明原文來源地址。如若產生糾紛,本網不承擔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更多>>- 袁克蘭:資本市場是解決兼并重組問題的重要方式2014-12-14
- 綠色制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2016-09-21
- 2項CCPA協會標準入選工信部2018團體標準應用示范項目2019-01-18
- 碳達峰,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這樣做2022-11-09
- CCPA協會標準《超高性能混凝土預混料》入選工信部2022團體標準應用示范項目2023-01-11
- 關于公開征集《預拌混凝土企業安全生產規范》建材行業標準意見的函2016-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