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房屋“養老”,22個城市開展試點
近日,關于房屋養老金的話題引發社會關注。記者了解到,住房城鄉建設部正研究建立房屋體檢、房屋養老金、房屋保險制度,構建全生命周期房屋安全管理長效機制。
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既有房屋最多、房屋建成年代最集中的國家。住建部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中國城鎮既有房屋中建成年份超過30年的接近20%,意味著這些房屋將進入設計使用年限的中后期,而預計到2040年前后,近80%的房屋將進入這一階段。
在此背景下,房屋體檢、房屋養老金、房屋保險三項制度相互聯系、互為銜接,共同保障房屋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房子像人一樣也會‘變老’,老了也會‘生病’,這就需要建立房屋定期體檢制度,按照房屋建造的年代、功能類型確定體檢頻次,及時查找和發現問題。”在此前國新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住房城鄉建設部新聞發言人、住房改革與發展司司長王勝軍說。
“給房屋做體檢是第一步,體檢就是要發現問題和房屋潛在的風險隱患,‘缺什么補什么’。”廣東省城規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說,有了房屋體檢,還要建立房屋保險制度,通過市場化手段推動完善工程質量和房屋安全監管機制。而建立房屋養老金制度,則能為房屋體檢、房屋維修、房屋保險提供資金保障。
目前,上海等22個城市正在試點上述制度。以我國率先邁入存量房時代、試點城市之一的上海市為例,截至2023年底,該市城鎮既有住房建筑面積超過7.6億平方米,大量房屋開始步入“中老年”。
為此,上海探索定期對房屋進行全面檢查,及時發現房屋存在的問題,對癥下藥消除安全隱患;在房屋面臨較大風險、需要動用較大資金時,發揮保險托底作用;建立房屋養老金制度,主要服務于房屋體檢、房屋保險以及房屋“小修小補”的支付。
中國社科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閻建軍認為,建立房屋養老金制度是完善房屋安全治理體制機制的重大改革舉措,而改革的初衷是補齊房屋安全治理短板。
“我們在調研中了解到,某住宅小區的30余部電梯在炎炎夏日同時發生故障停梯,業主表決程序在47天之內無法完成,20層以上的業主也只能天天爬樓梯,嚴重影響正常生活。”閻建軍舉例道,“在現有制度體系下,動用住宅專項維修資金要求三分之二以上業主參加、過半數同意,門檻過高、程序漫長。”這常常導致房屋共用部位和共用設施設備不能得到及時維修和保養,更難以做到對房屋公共安全進行風險預警和隱患排除。
“盡管我國在推行住房商品化時建立了購房者按建安成本5%~8%繳納住宅專項維修資金的制度,資金在保障小區公共部位日常維護和電梯等設施更新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因數量十分有限,已難以滿足城市房屋安全維護和老舊小區更新需要。”浙江工業大學中國住房和房地產研究院院長虞曉芬表示,房屋養老金制度是國家為保障房屋安全所作的兜底性制度保障。
建立房屋養老金制度,錢從哪兒來?住房城鄉建設部副部長董建國表示:“個人賬戶通過繳納住宅專項維修資金已經有了,試點的重點是政府把公共賬戶建立起來。”
對此,住建部相關司局負責人8月26日作出回應,公共賬戶由政府負責建立,不需要居民額外繳費,不會增加個人負擔。“從試點城市看,地方政府可以通過財政補一點、土地出讓金歸集一些等方式籌集。”
“建立公共賬戶,就是為了在發生區域性事故未遂先兆或者不特定房屋存在安全隱患的情況下,對相關房屋提供體檢、安全監測等公共服務。”中央財經大學教授、法學院院長尹飛表示,這有助于為房屋提供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障,保障業主的人身財產安全以及公共安全。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網站版權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CCPA各部門以及各分支機構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本站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前必須經本網站同意并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方可進行轉載使用,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的,請注明原文來源地址。如若產生糾紛,本網不承擔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更多>>- 嚴重誤讀,關于房屋養老金,澄清來了2024-08-26
- 住建部:關于2020年預拌混凝土質量專項抽查情況的通報!2021-01-15
- 16家建企“升特”!住建部公布新一批資質核準名單!2021-06-08
- 住建部:城市更新不得大拆大建2021-08-11
-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推進住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22-01-21
- 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召開 明確2022年八大重點工作!202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