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的解讀
2021年7月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為“十四五”時期我國循環經濟發展制定了總體目標與路線圖,對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規劃》的背景及意義
循環經濟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為基本特征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發展循環經濟可將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能在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減少由于開采原材料、原材料初加工、產品廢棄處理和重新生產所造成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
“十三五”時期,我國循環經濟發展成效顯著。與2015年相比,2020年我國主要資源產出率提高了約26%,單位GDP能源消耗繼續大幅下降,單位GDP用水量降低28%,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率達56%,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率達50%,再生資源利用能力顯著增強。資源循環利用已成為保障我國資源安全的重要途徑。
當前,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成為全球共識,世界主要經濟體普遍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破解資源環境約束、應對氣候變化、培育經濟新增長點的基本路徑。世界格局深刻調整,疊加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受到非經濟因素嚴重沖擊,國際資源供應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增加,給我國資源安全帶來重大挑戰。“十四五”時期,我國資源能源需求仍將剛性增長,供需矛盾突出,資源能源利用效率總體上仍然不高,資源安全面臨較大壓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再生資源利用水平的需求十分迫切。為此,無論從全球綠色發展趨勢和應對氣候變化要求看,還是從國內資源需求和利用水平看,我國都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著力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二、《規劃》的總體思路
《規劃》的總體思路是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著力建設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加快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深化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升再生資源利用水平,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資源保障。
三、《規劃》的原則與目標
《規劃》提出了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四項基本原則。一是堅持突出重點。以再利用、資源化為重點,提升重點區域、重點品種資源回收利用水平,大力提高重點行業、重點領域資源利用效率。二是堅持問題導向。著力解決制約循環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健全法律法規政策標準體系,強化科技支撐能力。三是堅持市場主導。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充分激發市場主體參與循環經濟的積極性。四是堅持創新驅動。加強科技創新、機制創新和模式創新,加大創新投入,優化創新環境,完善創新體系。
《規劃》提出,到2025年,循環型生產方式全面推行,綠色設計和清潔生產普遍推廣,資源綜合利用能力顯著提升,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基本建立,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再生資源對原生資源的替代比例進一步提高,循環經濟對資源安全的支撐保障作用進一步凸顯的總體目標。并提出了到2025年,主要資源產出率比2020年提高約20%,單位GDP能源消耗、用水量比2020年分別降低13.5%、16%左右,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60%,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率達到60%,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產值達到5萬億元等具體指標。
四、《規劃》的重點任務
《規劃》以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主線,圍繞工業、社會生活、農業三個領域,提出了“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的三大任務,即:構建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資源循環型社會;深化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建立循環型農業生產方式。其中,與建材產業及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產業相關的細分任務主要有5項。
一是推行重點產品綠色設計。健全產品綠色設計政策機制,推廣易拆解、易分類、易回收的產品設計方案,提高再生原料的替代使用比例。加快完善重點產品綠色設計評價技術規范,鼓勵行業協會發布產品綠色設計指南,推廣綠色設計案例。
二是強化重點行業清潔生產。依法在“雙超雙有高耗能”行業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引導其他行業自覺自愿開展審核。加快清潔生產技術創新、成果轉化與標準體系建設。
三是推進園區循環化發展。推動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促進廢物綜合利用、能量梯級利用、水資源循環使用,推進工業余壓余熱、廢水廢氣廢液的資源化利用,實現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鼓勵園區推進綠色工廠建設,實現廠房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建材綠色化。
四是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加強對低品位礦、共伴生礦、尾礦等的綜合利用。進一步拓寬粉煤灰、煤矸石、冶金渣、工業副產石膏、建筑垃圾等大宗固廢綜合利用渠道,擴大在生態修復、綠色開采、綠色建材、交通工程等領域的利用規模。加強赤泥、磷石膏、鋼渣等復雜難用工業固廢規模化利用技術研發。加強航道疏浚土、疏浚砂綜合利用。
五是推進城市廢棄物協同處置。完善政策機制和標準規范,通過市場化方式確定城市廢棄物協同處置付費標準,有序推進水泥窯、冶煉窯爐協同處置醫療廢物、危險廢物、生活垃圾等。推進廚余垃圾、園林廢棄物、污水廠污泥等低值有機廢物的統籌協同處置。
上述主要任務,對推進我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的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也是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義不容辭的責任與使命。在生態環境保護政策日益嚴格、禁采禁挖、砂石資源嚴重短缺的新形勢下,加強對低品位礦、共伴生礦、尾礦以及建筑垃圾等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強化清潔生產,推廣易拆解、易分類、易回收的產品設計方案,可有效緩解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砂石資源供需矛盾,為“百年建筑”發展提供可循環利用的優質建材,促進行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五、如何推動《規劃》落實
為更好地落實上述三大任務,《規劃》提出了10項重點工程與行動。其中,與建材產業關系有關的重點工程主要有4項。
一是園區循環化發展工程:積極利用余熱余壓資源,推行熱電聯產、分布式能源及光伏儲能一體化系統應用,推動能源梯級利用。建設園區污水集中收集處理及回用設施,加強園區產業循環鏈接,建設園區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具備條件的省級以上園區2025年底前全部實施循環化改造。
二是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示范工程:聚焦粉煤灰、煤矸石、冶金渣、工業副產石膏、尾礦、共伴生礦、農作物秸稈、林業三剩物等重點品種,推廣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先進技術、裝備,實施具有示范作用的重點項目,大力推廣使用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建設50個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基地和50個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
三是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示范工程:建設50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示范城市。完善建筑垃圾回收利用政策和再生產品認證標準體系,推進工程渣土、工程泥漿、拆除垃圾、工程垃圾、裝修垃圾等資源化利用,提升再生產品的市場使用規模。培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行業骨干企業,加快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的開發、應用與集成。
四是循環經濟關鍵技術與裝備創新工程:深入實施循環經濟關鍵技術與裝備重點專項。圍繞典型產品生態設計、重點行業清潔生產、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再生資源高質循環、高端裝備再制造等領域,突破一批綠色循環關鍵共性技術及重大裝備;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開展循環經濟綠色技術體系集成示范,推動形成政產學研用一體化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
為保障《規劃》的順利實施,《規劃》從健全循環經濟法律法規標準,完善循環經濟統計評價體系,加強財稅金融政策支持和強化行業監管四個方面,提出了政策保障。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網站版權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CCPA各部門以及各分支機構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本站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前必須經本網站同意并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方可進行轉載使用,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的,請注明原文來源地址。如若產生糾紛,本網不承擔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更多>>- 【圖解】上海市高端裝備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12-22
- 《“十四五”原材料工業發展規劃》解讀2022-01-05
- 工信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22-01-05
- 《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十四五”發展指南》解讀2022-01-08
- 云南省發布 “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2022-01-14
- 【圖解】《“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2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