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3.6萬m2PHI認證項目的節能策略
在國家首批智能建造試點城市雄安,一座“會呼吸”的綠色建筑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大家的目光,它就是雄安“碳中和廣場”,也是雄安新區首個獲得國內零碳建筑認證與國際PHI被動房認證雙重頂級認證的建筑。
雄安“碳中和廣場”坐落于容東CBD核心區,地上五層,地下一層,高度24米,包括辦公空間、展覽中心、多功能廳、配套郵局及其他相關設施,是中國電建在雄安新區打造的首個零碳建筑,也是中國電建在“碳中和”領域核心專業技術全面系統的實景展示區。其建筑體塊錯動出挑,巧妙地與周邊景觀融為一體,宛如一個“生態園林”中的“綠色盒子”,能夠“吸入”陽光并“呼出”清潔電力。
雄安“碳中和廣場”要實現建筑整體的零碳目標,“立體碳匯生態系統”至關重要。該系統依托生態體系“過濾”二氧化碳,變身天然的“空氣凈化器”。立體碳匯系統像多層綠色“碳捕捉網”,從不同高度通過植物的生理和物理作用,降低建筑物空調和供暖負荷,減少設備耗電,提高地表反射率,間接達到等效二氧化碳減碳作用,增加碳匯量,助力碳平衡,提升生態和生活品質。

項目基于國內外兩大零碳、節能技術體系,是雄安新區首個國內零碳建筑認證+國際PHI被動房認證的示范性建筑。項目投運后,可減少碳排約319.87噸,光伏發電年減碳量442.1噸,后綜合綠化碳匯及綠電利用,符合零碳建筑標準。

工程的6大特點
3.6萬平米單一體量,住建部零碳科技示范工程
中國零碳標準與德國PHI被動房技術標準雙重認證
建筑學設計本體被動降碳
運用先進機電設備節碳
可再生能源與可控資源柔性調節綜合利用匯碳
智慧能源管理一體化綜合平臺
“零碳建筑”,即全年能耗由可再生能源提供,年碳排放總量不大于零的建筑。項目采用8項被動式技術+3項主動式技術,打造“零碳建筑”:
第一招 超低能耗外圍護結構保溫系統


采用外圍護墻體保溫系統、高性能門窗幕墻系統、建筑氣密性系統、無熱橋設計多項技術,有效保證維護結構的超低能耗。保溫K值均小于等于0.18 瓦/(平方米·開爾文),遠超國標55015 規定限值。
第二招 外立面材料及虛實合理設計

合理布置透明部分,控制窗墻比面積,高性能玻璃幕墻系統,定制化立面材料鏤空,整窗傳熱性能小于等于0.8瓦/(平方米·開爾文),起到良好的保溫效果。
第三招 自然采光設計

多中庭配合采光天窗、合理布置透明外窗、調光智能照明系統,充分利用自然光,減少電源的使用。
第四招 遮陽設計

形體錯動、挑檐自遮陽,建筑裝飾構建遮陽,一體化遮陽卷簾設計,遮陽構建與立面裝飾結合,有效遮擋陽光。
第五招 強化自然通風設計

大體量空間的分區域通風設計,多空間串聯,無動力自然拔風,熱緩沖及煙囪效應,過渡季節主導風向窗戶可大比例打開,最大程度提高自然通風效率。
第六招 熱緩沖空間及被動式太陽能蓄熱

熱緩沖:屋頂BIPV 架空區域、陶磚雙層表皮空腔、UHPC雙層表皮空腔,作為夏季遮陽和冬季防風的緩沖層。

太陽能蓄熱:主要光照面種植落葉植物,冬季房子接收很多直射陽光,夏季照入室內的陽光又最少,起到“冬暖夏涼”的效果。同時,通過多處天窗吸收太陽能輻射,起到自然加溫作用。
第七招 綠植碳匯及海綿園區


屋頂綠化面積共計約2713平方米,綠化公園面積共計約10000平方米,海綿園區+立體種植,全面提升減碳效率,綜合實現零碳目標。
第八招 地道風技術利用


新風預冷與預熱,長效持續有效。夏季,從北側取溫度較低新風,并通過地道輸送給新風預冷供應展廳及展廳門廳;冬季,通過地道新風預熱,并通過太陽光照被動蓄熱,調節室內溫度,達到節能效果。以展廳一層展廳為例,該區域開放時間最長,經測算,此區域新風及空調系統可節能約24%。
第九招 新型電力系統集成技術(可再生能源利用)

機電碳匯:BIPV光伏一體化屋面設計、V型頂面最大化光伏面積、光伏+儲能+柔性充電,每年節約標煤約169.4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42.1噸。
第十招 暖通減碳技術利用

建筑采用新風全熱回收設備,高效磁懸浮冷水機組,消防水池蓄冷,同時基于智慧能源管理平臺,靈活調節供冷方式,實現錯峰用電,有效減碳。
第十一招 智慧能源管理平臺

智慧運行、智慧運維、智慧運營、精準用能、低碳用能、明白用能,智慧能源管理平臺讓建筑更智慧,更節碳。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網站版權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CCPA各部門以及各分支機構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本站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前必須經本網站同意并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方可進行轉載使用,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的,請注明原文來源地址。如若產生糾紛,本網不承擔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更多>>- 從“建造”邁向“智造” 深圳63個項目入選深圳智能建造試點項目2023-09-18
- 長沙建造方式迎來重大變革,EMPC模式正式落地實施2023-11-16
- 智能建造試點城市經驗談 | 西安:匯“智”引領科技創新 聚“能”驅動產業發展2024-08-01
- 南京:科技“智造” 打造全國首個智能建造項目集聚區2024-10-10
- 智能建造試點城市經驗談 | 烏魯木齊:積極培育智能建造“新質生產力” 推動建筑業高質量發展2024-12-12
- 住建部通報表揚8個智能建造試點城市2025-04-10